语文人教课标版八年级《我的母亲》教案示例二.docVIP

语文人教课标版八年级《我的母亲》教案示例二.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人教课标版八年级《我的母亲》教案示例二

语文人教课标版八年级《我的母亲》教案示例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2.了解中国传统母亲形象,以及作者是怎样用平淡的语言将母亲形象展现出来的。   教学重点:   目标1、2。   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教师激情导入:   母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一个称呼,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位百年前的母亲,她以自己的仁爱,宽厚,感染造就了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巨匠——胡适。今天,我们就随着胡适的文笔,来了解胡适的母亲。   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一边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展示图片,一边对作者进行简单介绍。)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1962年在台湾病逝。   三、资料助读: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是绩溪县中屯人。顺弟16岁这年春天,嫁给了比她大32岁的胡传(胡适的父亲),当时胡传已经48岁,前妻曹氏死了十多年,儿女都比顺弟大好几岁,他在外边做官,没有个家眷实在不方便,所以就续娶了个填房。   婚后的第二年,胡传便把冯顺弟接到上海同住。第三年冬天,生下一个男孩,这便是小胡适;不过那时还不叫“胡适”,而叫“儿”。他是胡传最小的儿子,顺弟惟一亲生的一点骨血。   小胡适出世后刚满90天,胡传被调往台湾供职。   然而,幸福是那样短暂,瞬息即逝,悲痛却来得那样突然,沉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二年,胡适母子刚离开台湾,回到绩溪故乡不久,就传来了他父亲胡传病死在厦门的噩耗。这家庭的巨变和不幸,在胡适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于是,顺弟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23年的寡居生活,漫长而痛苦,她居然熬过来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呢?就因为有她亲生的一点骨血──她惟一的儿子胡适。只因为这点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副希望寄托在儿子的渺茫不可知的将来。为了这点骨血的将来,她愿意忍受一切,献出自己的一切,并挣扎着熬过了23年!   到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人世的时候,虽然只活了46岁,心里却应该是感到宽慰和满足的了。   四、整体感知:   1.教师放映媒体资源中的朗读动画,学生初步感知全文。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的怎样的性格? 明确:   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   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   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   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   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2)请用“母亲是一个……的人,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挚的爱,表现了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和儿子对母亲的热爱、怀念、感激之情。)   五、理清本文层次:   提示:   1.写“我”童年时的身体、性格、特点;(1——4)   2.写母亲对“我”的直接教育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5——8)   3.写母亲对“我”深远的影响。(9)   六、本课时小结。 ?   ?     ?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篇赞颂母亲的文章――《我的母亲》。   二、问题探究:   出示问题:   1.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明确: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2.文章标题为“我的母亲”,然而前面三段只有一句话提到母亲,看似与课文内容没多大联系?这是为什么?   明确: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三、品味语言: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   1.我在这九年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

文档评论(0)

pangzilv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