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题—新闻评论PPT.ppt

  1.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言文字运用题—新闻评论PPT

新闻单元专题 新闻评论 新闻点评就是以新闻报道为依托,对具体事实进行画龙点睛地评说,或褒或贬,旗帜鲜明地点明要害 即 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事件作出评论。 第一,读懂新闻。了解:①何事?②何因?(or相关背景)③突出细节④后果?⑤本质?(or社会问题)。 第二,选好角度。针对新闻,抓主体、本质(透过现象到本质),准确提炼观点。 新闻点评一般可以概括地表述为:某某事件怎么样,折射出社会中的何种现象(或反映了社会中哪些方面存在的何种问题),对这类现象我们该怎么做。这里要注意,点评不能面面俱到,不能泛泛而谈,不能什么都想评。点评的篇幅要小,目标要集中,要切中要害。 第三,精当、独到,以理服人。针对新闻所报道的事件,从理和法的角度去看待。 第四,艺术性。选择表述角度。 请任选一个角度,运用一种修辞方法,对下面的新闻事件进行点评。 出身农村,一直在地铁通道卖唱,因天使般的声音而走红网络的“西单女孩”任月丽,出现在2011年春晚的舞台上。她的成功点燃了奋斗在底层的草根人群的梦想。然而她刚刚亮相春晚,就引来了中国歌坛实力派女高音歌唱家马梅的炮轰:“正规的艺术学校学生学了四五年上不去春晚,一些老艺术家一辈子也上不去,但一个在西单地铁卖唱的女孩,只因为媒体的报道,就成为名人上了春晚,这是一种走捷径的做法。” 答:一花独放不是春。艺术家可以登上春晚舞台,草根同样也可以登上春晚舞台。 (4分。角度可以是西单女孩、马梅、春晚等。态度1分,修辞1分,评点2分) 首先,认真审题。 1.“见解独到,是非分明”要求我们要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观点,直接清楚,不暗示,不含蓄; 2.“不超过30个字”,表达不要拖沓,用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内容; 3.点评新闻,要求我们要注意表达得有评论的意味。 学生若能明确这三点,正确率就会很高。 其次,点评。 抓住中心,以具体的事实材料为依托,进行画龙点睛地评说,不能脱离或偏离材料妄加评论。观点的鲜明必须建立在准确的基础上。    1.真诚的爱心却被怀疑、猜测,世界缺少的是信任而非善良。  2.爱心变伤心,折射出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以及社会中爱心的缺失。  3.社会诚信意识的缺失让爱心变成了伤心,社会呼唤诚信。  (真题回归 2008南京二模) 请选择两个角度评价下面一则新闻,要求观点明确,不超过40字。(4分)   近一段时间,“于丹现象”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于丹在“百家讲坛”主讲的节目收视率一直很高,她的通俗化解读经典的书籍销售得异常火爆。《于丹心得》新书签售活动曾创下日签售1.5万册的纪录。与此同时,就在签售会当天,一位男士冲入会场,脱去外套,露出T恤,上面赫然写着“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几个大字。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一些博士生在网上联合发帖,称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甚至希望“‘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并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 依旧先看看学生组织的答案中的典型错误: 1.(1)于丹通俗化解读经典受到观众的喜爱 (2)一些专业人士对于丹的做法持否定态度 2.(1)乖乖,1.5万册,一天就骗了那么多人,了不得! (2)脱衣?发帖?为何不拿出实力来比拼! 3.(1)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 (2)平民的最爱,专家的批评 4.(1)于丹用通俗化方式解读经典无可厚非 (2)于丹一个人观点阐释经典是粗暴的、肤浅的 分析以上四种答案,不难发现:   答案1只概括了新闻的中心事件,并没有加以点评。 答案2没有用评论的语言表述,尽管阅卷老师能看出该考生是从于丹和受众的角度进行思考的。 答案3的第一个角度没有进行针对性地点评,大而化之;第二个角度亦是对主体事件的表述。 答案4考生注意了题干中“两个角度”的要求,但理解有误,使得组织出来的答案角度是同一的,而且还从同一个角度的评论中得出了相互矛盾的观点。   前三种错误的产生,主要还是因为没有仔细审题,没能紧扣新闻材料的核心进行针对性地点评,和解答2006年北京卷的第23题出现的问题相似。 但是解答这一道题的难度在于,新闻人物的做法本身就引起读者的争议,而且题干中还要求考生从两个角度进行点评。所以解答此题,必须能准确把握新闻材料中各方对“于丹现象”的态度,挖掘评论角度,进行点评。否则很容易出现第4种类型的错误答案。 仔细阅读材料,可以发现以下评论角度: (1)从学者角度:对个性化(或“通俗化”)地解读经典肯定、持批评态度(如 “心灵鸡汤”般的语言解读经典使学者生气)都可,说于丹现象的积极、消极影响都可。 (2)从受众的角度:受众要理智宽容、对经典评述方式多加理解。 (3)从媒体的角度:在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要注意社会责任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