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8第四章第二节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2PPT
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1.强化者 同伴强化是影响儿童行为的有效途径。 父母对孩子的劝告不被理睬; 反而同伴的劝说能够很有效,甚至对同伴言听计从。 在整个学前期,儿童同伴间的相互强化的频率越来越高。 研究指出:训练幼儿只注意同伴的某些行为(如援助、合作)而忽视其他行为(如粗野、攻击),能够引起显著的行为变化。 2.榜样 儿童通过观察同伴的行为来获得大量的知识和各种不同的反应方式。 意义:同伴间的模仿不仅帮助儿童获得新的社会技能,还是儿童维持交往的重要途径。 思考:你小时候有常常模仿他人吗?或被他人模仿吗?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为大家模仿的对象? 非社会性阶段 无分化阶段 具体依恋阶段 (0-6周) (6周-7个月) (7-11个月) 1.谢弗和爱默逊的阶段模型 前依恋期 依恋关系建立期 依恋关系明确期 目标调整的伙伴期 (0-3月) (3-7月) (7月-2岁) (2岁半以后) 2.鲍尔贝的依恋阶段论 陌生人情境法 3.艾恩斯沃斯的依恋类型 在“陌生情境”中观察母亲和孩子的相互作用,每3周进行4h,从出生到第54周。 安思沃斯的陌生情景实验 情节 事 件 潜在的依恋 行为 1 母婴被带进游戏室(30’) / 2 母看婴儿玩,母不参与 母作为安全基地 3 陌生人进来,保持沉默;和婴说话、接近,母悄悄离开 陌生人焦虑 4 陌生人和婴儿一起,必要时试图安慰 分离焦虑 5 母回来,和婴打招呼,并进行安慰 重聚行为 6 婴重新玩,母再离开,并说再见 分离焦虑 7 陌生人试图安抚,并试图一起玩 被陌生人安抚的能力 8 母亲 回来,陌离开 重聚行为 情境二:陌生人(左)与母亲(右)一起坐着 一、依恋四种类型: 依恋类型 安全型 矛盾型 回避型 混乱型 A.安全型(65%) 宝宝表现: 妈妈在场时:能自如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靠妈妈,更多的是用眼睛看妈妈、对妈妈微笑或说些什么;对陌生环境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妈妈离开时:宝宝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一定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妈妈回来。 妈妈回来时:宝宝会立即寻找与妈妈的接触,并且很容易经抚慰而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 教养特征: 父母对宝宝的需要敏感,态度积极;与宝宝经常有互动,与宝宝一起做相同的事,一起笑、一起做动作,为宝宝的活动提供情绪支持,并经常激励宝宝。 B.回避型(10%- 15% ) 宝宝表现:对妈妈在不在场都无所谓。 妈妈在场时:很少有亲密的身体接触 妈妈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而是直接忽略,不予理会,自己玩自己的,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 妈妈回来时:避免与妈妈互动,不理睬妈妈对与他们交往的表示。 教养特征: 父母对孩子总是较为淡漠,怒气冲冲:对宝宝不敏感,表现消极,很少满足宝宝的需求;很少从与孩子的亲密接触中获得乐趣。或者以不可捉摸的方式与婴儿交往:对宝宝喋喋不休,强行给宝宝制造某些需要。 C.矛盾型(15%- 20% ) 宝宝表现:在不管在不在,都易焦虑不安、哭闹 妈妈在场时:很警惕,大惊小怪。 妈妈离开时:会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 妈妈回来时:很矛盾,心里既想与妈妈接触,又有些反抗。如果妈妈想抱他,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这时他已不能再重新回到游戏,而是不时地朝妈妈这里看。 教养特征: 父母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不敏感,较为笨拙,情感活动水平低。但是也没有回避型的父母那么拒绝与孩子交流。 D .混乱型(10%) 宝宝表现:无固定模式 看起来害怕抚养着,对其表现出恐惧、过分任性。并感到迷惑。 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杂乱无章和缺乏组织的行为,和极大的不安全感。 容易发展为精神障碍者。 教养特征: 这类孩子可能和抑郁的抚养者或儿童虐待有关。 儿童认知 儿童情感及同伴关系 早期的依恋增加儿童对其他社会关系的信任,并使儿童对同伴发展起成熟的情感关系。 父母健康的依恋会促进儿童对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奥秘的探索和好奇。 早期安全型依恋者有更多的复杂探索行为。 四、依恋对儿童后期发展的影响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二、与同伴的交往 思考 1.同伴关系有多重要?在你生命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2.如果只有亲子关系而无同伴关系对个体个性的发展有影响吗? (一)幼儿同伴关系的发生发展 最早出现:6个月左右 表现:相互触摸和观望,甚至以哭泣来对其他婴儿的哭泣作出反应。 此后,婴儿之间交往的社会性逐渐加强。 12-24个月的孩子开始一起游戏,表现出初步的相互交往能力。 婴儿早期的社会性交往通常是积极的。 到1岁左右则有近半数的同伴交往是攻击性、冲突性行为,如打架、揪头发、推人等行为。 研究者将2岁以内幼儿的同伴交往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简单互相作用阶段 一个孩子坐在地上,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光》测试卷(含答案).pdf VIP
- 08K507-1~2、08R418-1~2 管道与设备绝热.pdf VIP
- UV固化灯.pdf VIP
- 第二单元 第5课《网络协议分层设》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信息科技七年级上册.docx
- 竞选大学心理委员PPT模板.pptx VIP
- 《生态学》第5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教学课件(非AI生成).ppt
- 新22J01 工程做法参考图集.docx VIP
- 外来施工人员的安全培训.pptx VIP
- 一种梁板式高桩码头上部结构的施工方法.pdf VIP
- 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对医疗资源配置优化与公平性的探讨.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