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压涡轮叶栅流动中转捩模型的校验及改进 Transition Model Assessment and Modification in Low-pressure Turbine Cascade.pdfVIP
-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低压涡轮叶栅流动中转捩模型的校验及改进 Transition Model Assessment and Modification in Low-pressure Turbine Cascade
航 空 学 报 JuJ.252013V01.34No.7 1548—1562
ActaAeronauticaetAstronauticaSinica 1
ISSN1000.6893CN1-1929/V
edu.Oil edu.cn
http:#hkxb.buaahkxb@buaa
低压涡轮叶栅流动中转捩模型的校验及改进
罗天培,柳阳威*,陆利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航空发动机气动热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1
摘要:为评估并提高现有转捩模型的预测精度,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12.1,选取层流模型、全湍流
模型、剪切应力输运(SST)低雷诺数模型、k-kl—m模型以及)-Re。模型对低压涡轮叶栅T106EIZ进行数值模拟,通过与
实验数据的对比校验了后3种模型对于转捩以及相关参数的模拟能力,并对结果以及模型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校验结
果表明所有模型都不能准确地预测分离流转捩以及尾迹诱导转捩。选取预测效果较好的,LRe。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
通过修改间歇因子输运方程中的参数%和嘞的方法来修正该模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提高模拟精度。
关键词:转捩模型;?-ReF模型;修正;T106一EIZ;低压涡轮叶栅
5
中图分类号:V2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一6893(2013)07—1548—1
层流与湍流的动量和能量的交换能力有量级 (RANS)方法。eN方法基于线性稳定性理论,这
上的差别,转捩对摩擦阻力、热交换、流动分离位 种方法不适合预测旁路转捩等非线性影响起主导
置以及边界层的增长率等都有很大的影响,正确 作用的转捩;DNS和LES方法由于其巨大的计
预测转捩现象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实 算量以及海量的瞬时数据,也难以推广到实际工
际意义。 程中去;而RANS方法预测转捩过程目前是工程
当飞行器的飞行高度达到20km时,雷诺数 上唯一可行的方法。
与地面相比将降低一个数量级[1],低压涡轮部件 RANS方法不关注转捩过程中的扰动传播
的工作雷诺数将低于自模化雷诺数。雷诺数的下 以及涡运动等,而是试图反映出转捩过程对宏观
降使叶片表面边界层的层流区域逐渐增大,而层 量的影响。现已开发出许多基于RANS的转捩
流边界层在逆压梯度作用下更容易发生分离,这 模型,这些模型大致可以分为3类:第1类是低雷
种大面积的流动分离使得叶型损失急剧增加,进 诺数湍流模型,它利用阻尼函数的近壁效应模拟
而发动机的效率下降、耗油率上升。 出了类似转捩的现象,这类模型的代表包括Jone
正确地预测转捩的发生以及转捩区的长度是
目前飞行器设计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已有大
量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发展起来的预 流模型与经验关联式n_8],经验关联式法通常关联
测方法有eN方法,直接数值模拟(DNS)和大涡模动量厚度雷诺数与自由流湍流度和当地压力梯
拟(LES)方法以及雷诺平均Navier—Stokes度,得出的经验关联式基于大量的实验结果;第3
16:52
收稿日期:2012—07—31;退修日期:2012—08—26;录用Et期:2012—11-09;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3
1929.V1652.001.hlmI
网络出版地址:WWW,cnkinet/kcms/detail/11
*通讯作者Tel:010-82316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中国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pdf
- 中国生态农业的系统途径 Ecoagriculture in China A Systems Approach.pdf
- 中国现代交通运输业效率波动性和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交叉效率DEA和VAR模型的分析.pdf
- 中国环渤海地区SO2和NO2干沉降数值模拟及影响因子分析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sensitive factors analyse for dry deposition of SO2 and NO2 in Bohai Rim area of China.pdf
- 中国生产型和消费型二氧化碳排放清单分析 Analysis of China's Production-and Consumption-Based CO2 Emission Inventories.pdf
- 中国生物质资源潜在可利用量评估 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Energy Potential of Non-plantation Biomass Resources in China.pdf
- 中国的风能资源与风力发电 Wind energy resources and wind power generation in China.pdf
- 中国生态交错带 Typical Ecotones in China.pdf
- 中国省域间能源强度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The Analysis of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 of Energy Intensity across Chinese Provinces.pdf
- 中国省域低碳农业绩效评估及边际减排成本分析 Evaluation of Provincial Low-carbon Agriculture Performance and Estimation of Marginal Abatement Costs in China.pdf
- 低环多环芳烃(萘、苊)在活性炭上的热脱附行为 The thermal desorption behavior of low-ring PAHs (naphthalene and acenaphthene) adsorbed by the activated carbon.pdf
- 低温耐油蒙脱土氢化丁腈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Low-Temperature and Oil-Resistance OMMTHNBR Rubber.pdf
- 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动向 International Tendency on Development of A Low Carbon Economy.pdf
- 低碳经济背景下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运行机制探索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Readjustment of Hebei Province in the Background of Low Carbon Economy.pdf
- 低碳农产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与组间差异 Low-carbon Agric Product Consumption Behavior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pdf
- 低负荷弯叶栅流谱结构与气动性能的实验研究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flow pattern structures and 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low-loaded dihedral cascades.pdf
- 低速风洞内部流场数值模拟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ow field inside the low-speed wind tunnel.pdf
- 低纬(海南)地区电离层偶发E层的潮汐类周期研究 Tidelike Periodicities of Ionospheric Sporadic E Observed at Low Latitude Hainan Station.pdf
- 低速风洞收缩段的边界层修正 Boundary layer correction for low speed wind tunnel contraction.pdf
- 体外预应力梁和体外索共同工作规律的研究 Study on Rule of Co-acting between Externally Prestressed Concrete Beam and External Tendons.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