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古代诗词常用的艺术技巧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浅析古代诗词常用的艺术技巧
李百芹 山东省寿光市圣都中学 262700
根据高考语文《考试说明》要求,古诗词鉴赏试题主要针对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三个方面进行鉴赏。因此,掌握一些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技巧,对于理解鉴赏古诗词和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大有裨益。
一、比和兴
按朱熹的说法,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实际上,比就是比喻、比拟,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说其他事物,以引出诗歌后面要说的内容。从古诗鉴赏看,比和兴在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作用也很大。例如《诗经middot;氓》,就采用了比兴的表达技巧。诗中三、四章的开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都是以女主人公常见之物起兴,桑叶由光鲜到黄落比喻女子青春逐渐消逝,或是爱情由盛而衰,可以说起兴自然、比喻贴切。由此可见,比运用在诗歌中,可以把人们不熟悉的事物变得熟悉,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不仅如此,形象的比喻还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如屈原的《离骚》,为了表现诗人自己的高洁品质,作者拿“蕙纕”、“峨眉”、“芙蓉”来比,具体形象。用“鸷鸟之不群”比喻君子不能跟小人同流合污,用“众女嫉余之峨眉”比喻许多小人对君子的造谣、诽谤,其忧愤之情溢于言表。兴在诗歌中,有的是先言他物,引起下文;有的是先言他物,起比喻、烘托的作用。如《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就是托物起兴,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焦仲卿和刘兰芝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殉情的故事,为全诗奠定了徘徊顾恋的感情基调。
二、委婉和直抒
委婉的主要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言外之意仍得于作品中语言文字的触发。如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中,词人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加入了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内在情绪融合交织,读者可由此想象到词人的寂寞伤情。而词人正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启发读者的想象,来表达作者沉痛至深的感情的。直抒胸臆也称直接抒情,这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三、想象和夸张
艺术想象和夸张是构思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是进行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也是个常用的表现手法。古代诗人通过大胆、奇特、丰富的艺术想象和夸张,成功地塑造了许多瑰丽多姿、意义鲜明的艺术形象。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将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自然景物、幻觉感受等有机地组合起来,并以夸张的手法予以描绘,构成了奇异美妙的梦幻仙境。再如《蜀道难》中,通篇使用汪洋恣肆的夸张,不仅把蜀道的险峻艰难和祖国河山的奇伟壮丽形象地呈现出来,而且造成了一种排山倒海之势和强烈的艺术气氛,读之使人惊心动魄。在古代诗词中,诗人们的想象和夸张真正做到了“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四、渲染和烘托
渲染和烘托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们的行为、心理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如柳永的《雨霖铃》,开篇描写送别的环境:秋雨蒙蒙,暮霭沉沉,在送别的长亭边,寒蝉一声低一声地鸣叫。作者通过这些环境和景物的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再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离开焦家时的“严妆”的描写:“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作者不惜笔墨,精雕细绘,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口、至步态,渲染了刘兰芝被逐前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了刘兰芝的“精妙世无双”,这既是对兰芝的赞美,也是对封建礼教的谴责。可见,所谓渲染,就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层层铺叙,使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和琵琶的美妙动听。
五、虚和实
虚和实在古代诗歌中使用,可以使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