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技术概论2(纳米科技).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2(纳米科技)

第二章 纳米科技;2.1 纳米科技概述;2.1.1 什么是纳米?;纳米有多小? 一米的十亿分之一(10-9米) 。人的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的万分之一(人头发直径约为80~100微米 )。形象地讲,一纳米的物体放到乒乓球上,就像一个乒乓球放在地球上一般。 千米 米 厘米 毫米 微米 纳米 103 1 10-2 10-3 10-6 10-9 纳米结构: 通常是指尺寸在100nm以下的微小结构。;2.1.2 自然界中的“纳米”; 1、洁身自好的莲花 ;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正是这种特殊的纳米结构,使得荷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荷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从而使得莲叶能够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 ;这种特性可以应用在玻璃上或是战机的雷达上,例如:经过纳米处理的玻璃本身也可以具有自洁效果。还有企业利用纳米技术处理涂料,涂上此涂料的物体因而也拥有了自洁效果。也许在未来的世界中,我们周围将不断出现不会脏的地板、墙壁,和没有灰尘的无线电用品。;鹅毛和鸭毛是防水的。原来鹅毛和鸭毛的排列非常整齐,且毛与毛之间的隙缝极小,小到纳米尺寸,所以水分子无法穿透层层的鹅毛和鸭毛,但却极易通气,故鹅与鸭得以在水中保持身体的干燥。;2、飞檐走壁的壁虎 ;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可以制造出抓地更牢的运动鞋,可以制作雨雪环境中不再打滑的汽车轮胎。而在影视剧拍摄中,演员们可以告别工作室里的电脑,真正在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上一展身手。据此开发出的空间探测用攀爬型机器人,无论在什么恶劣的条件下都可以在太空飞行器的外表面行走,给飞行器进行“体检”。;3、贝类——娴熟的黏合高手;4、“上善若水”的水黾(Mǐn) ;在高倍显微镜下发现,水黾腿部上有数千根按同一方向排列的多层微米尺寸的刚毛。这些像针一样的微米刚毛的表面上形成螺旋状纳米结构的构槽,吸附在构槽中的气泡形成气垫,这些气垫阻碍了水滴的浸润,宏观上表现出水黾腿的超疏水特性(超强的不沾水的特性)。正是这种超强的负载能力使得水黾在水面上行动自如,即使在狂风暴雨和急速流动的水流中也不会沉没。;5、五彩斑斓的蝴蝶    ;6、利用“罗盘”定位的蜜蜂 ;7、蛛丝的潜力 ; 除了用于捕捉飞虫外,几乎所有的蜘蛛都还用蛛丝作为指路线、安全绳、滑翔索。蜘蛛的腹部通常有几种腺体,被称为吐丝器。各种腺体产生不同类型蛛丝,腺体顶端有喷丝头,其上有数千只小孔,喷出的液体一遇空气即凝结成黏性强、张力大的蛛丝。通常,1000根蛛丝合并后比人的头发丝还要细1/10。 ;硅藻的名字,来源于它们的细胞壁含有大量的结晶硅。硅藻的细胞壁由SiO2组成,在显微镜下,呈纤巧精细的丝网状,结构极为复杂精密。 硅藻土是由硅藻的遗骸堆积而成,是一种生物成因的硅质沉积岩,主要由古代硅藻遗体组成,主要成分是无定型 SiO2、 SiO2是评价硅藻土原土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含量越高土的质量越好。 硅藻土都是整齐排列的小孔,线纹小孔的直径在20~100纳米。所以硅藻土是天然的纳米孔材料。;8、墨;自然界中还有很多很多纳米技术存在,随着人类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这些自然界的纳米技术会慢慢被发掘,并且应用到人类的日常生活生产中来。;2.1.3 纳米科技发展历程;1959年费曼在一次题为《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There i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 ”)著名的演讲中提出 “如果有一天能按人的意志安排一个个原子和分子,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奇迹呢?”并预言,说人类可以用新型的微型化仪器制造出更小的机器,最后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从单个分子甚至单个原子开始组装,制造出最小的人工机器来。可以说这些是关于纳米技术的最早的梦想。; 1962年,久保(Kubo)及其合作者针对金属超微粒子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久保理论(超微颗粒的量子限域理论),从而推动实验物理学家向纳米尺度的微粒进行探索; 1970年,美国IBM实验室的江崎和朱兆祥首先提出了半导体超晶格概念;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科学家们对一些纳米颗粒的结构、形态和特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1984年,德国萨尔大学的Gleiter首次采用惰性气体凝聚法制备了具有清洁表面的纳米粒子,并提出了纳米材料界面结构模型;1985年,Kroto等人采用激光加热石墨蒸发并在甲苯中形成碳的团簇,质谱分析发现了C60 和C70新谱线。 1990年7月,在美国巴尔的摩召开了第一届纳米科学技术会议,正式把纳米材料科学作为材料科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公布于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