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登革热相关知识培训
* 登革热 病例1 患者刘X,男性,22岁,河南人,因高热4天于2010年8月2日入院。 患者于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急起高热,呈持续性,最高体温39.4℃,自服阿司匹林或扑热息痛可退热6-7小时,无畏寒、寒战,伴有头晕、头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不剧烈),无骨骼或关节疼痛。8月2日到我院门诊就诊,拟“发热查因”收入院。病程中,患者曾感腹部隐痛,呕吐1次,无鼻塞、流涕、喷嚏,无咽痛、咽痒,无咳嗽、咳痰,无尿频、尿痛、尿急,精神、食欲尚可,大小便正常。 流行病学史及体格检查 职员为船员,病前1周曾停靠斯里兰卡,病前1天停靠新加坡,同船有发热病人,并有接触史;否认活禽接触史。 体格检查:T 38.4℃,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无皮下出血点、皮疹,左颈部、左腋下、双侧腹股沟可触及数个黄豆大小淋巴结,软、活动、边界清楚、有触痛,其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侧球结膜充血、出血。口唇干裂、口腔黏膜可见出血点。余体查无异常。 实验室检查 2010-8-2我院门诊血常规:WBC 4.82×10^9/L,NE% 51.7%,MO 14.1%,HGB 182g/L,RBC 5.82X10^12/L,HCT54.1%, PLT 53.0×10^9/L; 入院后情况 入院后第二天开始出现皮疹,面部、躯干斑丘疹,同时双下肢满布针尖样出血点伴瘙痒,4/8体温降为低热。 2/8凝血四项:PT12.3秒,INR1.04,APTT63.3秒(正常值:24-33秒),TT38秒(正常值:14-21秒),Fbg2.17g/L。 5/8我院门诊血常规:WBC 7.91×10^9/L,NE% 34.3%,LYM 40.9%,MO 23.6%,HGB 133 g/L,RBC 4.42X10^12/L,HCT35.6%, PLT 58.0×10^9/L; 病例2 病史与病例1基本相同 登革热 登革病毒引起 伊蚊传播 发热性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突起发热、多部位疼痛、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 登革出血热尚以出血、血小板减少、血液浓缩、休克为特点 病原学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 结构: 单股正链RNA 核衣壳 包膜 培养:多种细胞系中生长良好 抵抗力:不耐热及消毒剂 抗体: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 4型病毒均可引起DHF,但2型最常见。 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媒介 埃及伊蚊 东南亚、海南省 白蚊伊蚊 太平洋岛屿、广东 易感性:新流行区:均易感 地方性流行区:儿童为主 DHF:儿童多见,但我国以青壮年为主 免疫力: 同型:长期 异型:1年 埃及伊蚊 病程与体温、病毒分离和抗体检测关系 Dengue IgM Mean Max. Temperature Virus Adapted from Figure 1 in Vaughn et al.,J Infect Dis, 1997; 176:322-30. Fever Day 0 20 40 60 80 100 Percent Virus Positive -4 -3 -2 -1 0 1 2 3 4 5 6 39.5 39.0 38.5 38.0 37.5 37.0 Temperature (degrees Celsius) Dengue IgM (EIA units) 300 150 0 75 225 流行特征: 地理分布 北纬25度到南纬25度的热带和亚热带 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 登革出血热多发生于登革热地方性流行区 季节 夏秋、雨季,广东:5~11月,海南:3-12月 流行方式 由市镇向农村蔓延;延交通线远距离传播,新疫区传播迅速。 登革热的地理分布 传播登革热的伊蚊 近期有登革热报告 发病机制 病毒在毛细血管内皮、单核巨噬细胞中复制,形成两次病毒血症。 病毒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补体系统→血管通透性增加。 DHF发病机制 登革出血热发病机制:抗体依赖的增强作用 病理改变 病理:心、肝、肾、脑等多个脏器的退行性变和多部位出血 。 DHF:最重要的病理变化为全身微血管功能损害,导致血管通透性上升,血浆外渗,血液浓缩。 临床表现 潜伏期:4~8天 △典型: 1.发热——急起高热(80%),不规则热和双峰热,热程2~7天。 马鞍热/双峰热: 病人发热3-5天后体温正常,但1天后体温又再次上升。 临床表现 2.感染中毒症状: 疼痛:头、眼、骨关节、肌肉。 “三红”(颜面、颈、胸背), 极度疲乏,虚弱感常需数周才能完全恢复。 消化道症状 3.皮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新处方管理办法重点.ppt
- 新急性心衰证据英文版.ppt
- 新时代的劳动者 邓.pptx
- 新时期护士的素质.ppt
- 新时代的劳动者廖熙.ppt
- 新条件下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ppt
- 新概念英语PPT第一册lesson23-24.ppt
- 新桥医院简介.ppt
- 新版GMP培训 第02章 质量管理.ppt
- 新版GMP文件体系的编制与检查20120401.pptx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1化学发光分析法.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0分子荧光分析法.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2色谱分离过程.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5气相色谱仪与固定液.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4色谱定性定量方法.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6气相色谱检测器.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9液相色谱固定相与流动相.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7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28液相色谱仪器与类型.pdf
-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分析技术》课件-3 原子光谱和分析光谱.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