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学导语在学习历史中的激趣作用.docVIP

浅议教学导语在学习历史中的激趣作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议教学导语在学习历史中的激趣作用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浅议教学导语在学习历史中的激趣作用 四川省安岳县天宝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邓力夫 朱小艳 【摘要】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而学习兴趣的浓淡,学习欲望的强弱,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成为学习活动成败的关键。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课堂教学导语以培养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趣味就尤为重要。   【关键词】教学导语 学习历史 激趣作用   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而爱因斯坦却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三位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都在强调: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而学习兴趣的浓淡,学习欲望的强弱,学习积极性的高低,成为学习活动成败的关键。故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课堂教学导语以培养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趣味就尤为重要。   基于上述认识,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尤其注重教学导语对培养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设计。那么如何设计历史课堂教学导语呢?除了常规的复习旧课导入课堂教学的方式外,我还采用了下列措施设计课堂导语,以增强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进而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   一、运用故事会、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故事的趣味性、猜谜语以激趣来创设学习氛围,利于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   如在上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时,是这样设计新课导入的:   师:故事具有趣味性,每个人都想听,对不对。   生:对。   师: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   生:看过。   师:那么我想请同学讲一讲图片中的故事。展示图片(ppt展示反映三顾茅庐的图片)。   生1:讲故事三顾茅庐。   师:有谁愿意再来讲讲图片中的故事?   生2:老师我讲的故事是初出茅庐,和他的不一样,可以吗?   师:可以。   生2:讲故事初出茅庐。   师:与该图片相关的历史故事确实有两个:三顾茅庐和初出茅庐,前者的主人公为刘备,后者的主人公为诸葛亮。他们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现在就让他们的故事带着我们一起走进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三国鼎立》。   而在上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时,运用猜谜语(谜面:爷爷打冲锋,猜一历史人物。谜底:祖冲之)的方式导入,也能起到同样的激趣作用。   二、采用神话传说演讲堂、时事新闻播报设计导入语   恰当地调动学生的展示欲望并创造展示平台,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神话传说演讲堂、时事新闻播报就是一种有效形式。   如在上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时,是这样设计新课导入的:   师:提示学生作好上课的准备(课堂必备的教材、本子、笔)。播放嫦娥二号发射实况报道。   生:观看视频。   师:嫦娥二号卫星于2010年10月1号发射成功,是我国实施的探月工程的一部分。为什么取名“嫦娥”呢?   生:嫦娥奔月。   师:大家知道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展示嫦娥奔月图片,讲述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师或生)。嫦娥,我国神话传说中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丈夫从西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而奔向了月宫,据说二人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   师:现在让嫦娥奔月带我们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即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ppt展示课题)。   三、采用反映历史的歌谣、诗词设计导入语   歌谣、诗词有着很好的韵律,既便于记忆,且来源于生活与历史,又能够拉近学习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恰当地运用他们做导入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保持其学习的持久动力。   如在上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时,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环节:欣赏音乐《五月粽儿香》,结合生活阅历感悟传统节日——端午节蕴涵的丰富的民族情感,同时凝聚学生心神准备学习。   第二环节:歌曲《五月粽儿香》展现了传统佳节的民族习俗之一,现在我们带着音乐的余音一起来欣赏反映端午节习俗与活动的图片,一起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环节:优美的旋律、悦耳的歌声、柔美的画面,带我们走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她蕴涵着悼念、爱国的音符,她展现着中华文化几千年来的强大生命力与创造力,她带我们走进《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再如:在上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辉煌的隋唐文化》时,运用河北民歌《小放牛》导入。   四、运用乡土历史导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采用乡土历史???给学生觉得学习是既熟悉、亲近,又感觉到学习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关,形成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的理念。基于上述认识,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下列乡土历史:安岳石刻(艺术、雕塑),周礼粉条(手工作坊或传统手工业),天宝回龙桥(与解放战争中西南剿匪相关),安岳柠檬,宝香寨、老君寨(与宗教相关)等等。引导学生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