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环境法律制度利益平衡观
崔玉成 (天津市环境保护局 天津市300191)
陈 赛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武汉市430072)
摘要 环境法律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平衡制度,利益规律是环境法律制度的基础。环境法律制度设计的目
的就在于通过法律 (制度)这一特殊的利益调控机制来把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减到最低程度,既达到发展
经济的目的,又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从而增进全人类的普遍的共同的利益。环境法的
一系列法律制度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征收污染税制度、
污染源头控制制度、废物综合利用制度等都能够直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防止对自然资源和能源
的浪费,平衡和调控各种因开发利用环境和自然资源而产生的利益冲突,达到经济利益、生态利益和社会
利益的统一,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环境法律制度 利益冲突 利益
考察环境法律制度在世界各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环境法律制度作为一系列法律规范体系,
与其说是社会现象的产物,不如说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正是人类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导致了严重的环境
问题,造成了人类与自然界严重对立冲突的局面,引发了各国、各地区、各阶层、各行业之间的普遍的环
境利益的冲突。这种严重的利益冲突激发了新的规范、规则和制度的建立,由此诞生了新兴的环境法律制
度。现代法律是利益冲突的产物,利益冲突既意味着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协作,亦意味着不同利益主体间的
利益分化、矛盾乃至对抗,由此内在地蕴含着利益冲突与法律发展之间必然联系。
一、环境法律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平衡制度,
利益规律是环境法律制度的基础
在法学上,不同国家对有关环境与资源的法律制度有着不同的称呼。即使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对
相关法律也有着不尽一致的名称。例如,以前日本称公害法、国土法,西欧国家多称污染防治 (控制)法、
自然资源法,前苏联多称自然保护法、土地法。我国法学界多称环境法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环境资源法
和国土法。虽然各国法律规范的名称不尽相同,但在立法宗旨、实体内容和基本原则方面却并非相去甚远。
综观各国环境法律规范体系,可以认为环境法律制度从总体而言,可划分为两大部分:一为环境污染防治
法律制度,一为自然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环境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是指为了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和其它一切
形式的公害而制定的对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环境污染的工业活动以及其他人为活动实行控制的法律规范的总
称。其中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防
治法等等;而自然资源保护法律制度主要指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规划、合理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等方面
的法律制度的总称。其中包括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水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
等。
考察环境法律制度诞生和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利益规律是环境法律制度的基础,环境法律制度实
质上是一种利益平衡制度。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第一代环境污染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工业经济带来的环境污染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
规模空前的人为的环境污染,它比起农业经济时代所造成的环境污染,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程度上都要严
重得多。工业资本的拥有者为了攫取超额利润,不但剥削雇佣劳动力的剩余价值,还把由生产活动所引发
的外部效应转嫁给周边的广大地区,使得周围民众的生命和安全时时受到严重威胁。例如日本足尾铜矿是
明治20年代全国最大的铜矿,从1882年起在其近半个世纪的开采时间内,将大量有毒废弃矿渣堆放在附
近农田,污染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致使附近数万农户生产和生活受损,几十万人流离失所。又如1873、1880
和1891年,英国伦敦发生了三次因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死亡上千人。这些公害事件的发生,严重地损害
了当事国普通民众的利益,激起了广大民众的极大不满,也触动了当时的执政当局。为了从表面上解决资
本主义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利益分配显失公平问题,一些工业发展较快的国家开始制定有关防止大气污
染和河流污染的单行法规。如英国1863年制订了 《制碱业管理法》,规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防止氯化氰气
体的逸散,并规定了严格的排放标准,超标即构成犯罪。又如日本在1896年颁布了《矿业法》和《河川法》。
美国在1948年颁布了 《水污染控制法》等。马克思在 《哲学的贫困》一书中写到,“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
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 这些立法活动无疑都为马克思的这句名言作了充
分的注脚,同时也表明了利益规律是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