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6)
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染物的管理设想
田 凡
(武汉市武昌区环境保护局 武昌区中山路357号430060)
摘要介绍了环境监测实验室中所排放的各种污染物,以及它们对环境的污染及对人体的危害,同
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及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措施及管理设想。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染物管理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新型产业、行业的发展,更多的污染因子被列入环境监测项目,环境
监测实验室实际上也是一个典型的小型污染源,实验室在认真完成各项工作的同时,对自身产生
的各类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却还未引起广大环保工作者的足够重视。有的忽视实验室
自身产生的污染物,有的未建立实验室污染物处理机制,有的缺乏有效的污染物处理措施和方法
或处置办法简单,存在诸多问题。
为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实验室类污染环境监管的通知》(环办[2004]
15号)中明确规定,为了防止实验室类污染危害环境,损害人体健康,从2005年起国家将对各
类实验室污染进行监管,要求实验室废液必须经无害化处理后方可排放。并要求各级环境保护部
门对实验室类污染纳入环境监管范围,做到部署具体,措施到位,监管有效。本人结合工作实
际,对环境监测实验室污染物的产生、危害及控制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环境监测实验室产生的污染物
一个环境监测项目分析结果的报出,必须经过样品的制备、前处理(包括消解、提取、浓
缩、萃取等)、分析等过程。因而,每个环节都有可能会产生废液、废气j废渣等污染物。
1.废液
(1)液体样品
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的液体样品多为各单位排放到外环境的样品及一部分环境水体样品,其
中部分样品未能达标并含有毒有害成分。目前实验室一般将分析剩余的样品直接倾倒至下水道排
入城市管网,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2)强酸强碱废液
在样品保存、分析过程中会用到各种酸和碱。因此,实验室每天都会产生一定量的酸碱废液。如
直接排放不仅会腐蚀下水道,而且当pH小于6.5或大于5时,水中的生物生长受到抑制,致使水体
自净能力降低,生物物种变异及夤类减少。同时还会影响水体环境,对人体缝康造成危害。
(3)含有毒物质或重金属离子的废液
主要指含汞、铬、镉、铅、酚、氰等化学成分的废液及酚、氰化物等标准溶液废液。它们不
能被微生物所分解,甚至能通过微生物作用产生毒性更大的金属有机物,经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
富集,最终进入人体,从而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4)有机废液
有机废液大多产生在石油类、挥发酚、阴离子洗涤剂等项目的分析过程中,包括苯系物、四
氯化碳、氯仿、石油醚等。他们有的破坏人体神经中枢,造成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甚至引起机能
失调,有的具有持久性,能够经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5)生物类废液
第六章环境监测技术支持系统
主要是分析细菌总数、大肠杆菌等常规项目时使用的培养基和培养液,目前实验室多采用灭
菌后弃置。
2.废气
环境监测实验室内废气主要产生于样品消解过程。产生的挥发性有机气体有环己烷、甲醇、
甲醛、丙酮、石油醚苯等;挥发性酸气有盐酸、乙酸、发烟硫酸、氢氟酸等;氨水;火焰法原子
吸收乙炔气燃烧产生的CO、CO:等废气。另外,还有实验药品试剂的挥发而产生的各种废气。
这些废气作为~个污染源具有持续性、叠加性,易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这种局部性、持续性、
叠加性的空气污染还会对工作人员造成身体危害。
3.残渣
实验室内残渣主要有破碎的试剂瓶,残留固体试剂,沉淀凝絮所产生的沉淀残渣、多余样
品、失效的药品试剂、分析产物(如培养基)、消耗等。这些残渣一般未经特殊处理直接倒人生
活垃圾道或收集后运至垃圾场填埋,人畜一旦直接接触,就会酿成严重事故。渗入地下水或土
壤,也会造成二次污染。
二、污染管理对策环境监测实验室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实验室产生的各种污染物,如不经无害化处理就排放,将严重污染危害
环境,损害人体健康。为此,本人建议: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环境监测工作者肩负着环保工作的重任,必须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树立起以人为本和可持
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才能改变目前重质量管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