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洞庭人文
引子:自古以来八百里洞庭有着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这里的人们有着纯朴的民风民俗和地域特色。洞庭湖区分南洞庭,东洞庭,和西洞庭,分别位于益阳沅江市,常德汉寿县,岳阳市君山区等地。? ? ? ?图中部分人物故事取材于现场叙说,部分有艺术加工成分在里面,切忽对号入座。? ? ? ?关键词:“?景”,?“居” ,“活”?,“获”,“贩”,“载”,“工”,“益”,“朴”,“入”,“喜”,“摔”,“忧”,“佣”,“散,归”。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荡荡,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范仲淹这首词中所描述的就是中国著名的九薮之一,古称“云梦泽”的洞庭湖。 人们只知道洞庭湖历史上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但极少会有人知道她同时也是中国最为神秘的一个大湖泊。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一望无际,数千年来,洞庭湖纳四水,(湘资沅澧)吞长江,河底夹带的大量泥沙常年在湖盆沉积。 据记载,从明朝嘉靖年间虎口、调弦决口算起,已近五百年,洞庭湖底以每年一个多厘米的沉积增高,眼下的洞庭湖底已比江汉平原高出5--7米,已成了一个“天上湖”。 时至今日,云梦大泽这么巨大的一个水体更是在地球上彻底消失了。 抛开上面引用的相对科学化的解释,古云梦泽消失的真正原因至今不明。 没有人说得清,这湖底淤积成堆的泥沙中,究竟隐藏着多少老黄历里记载的忌讳,与老祖宗遗留下的种种规矩。 这变幻莫测的湖水下边,无处不暗藏玄机,诡异得令人匪夷所思。 如若是不晓得这里头的蹊跷,那就会吃大亏,上大当的。 随便提几段历史上曾经发生在洞庭湖这片古老水域的一些诡怪秘事吧。洞庭腹地绝大多数新石器时期遗址表明,距今4000多年前,即我国有史记载的文明伊始,洞庭湖就早已存在且水面日渐扩大。“气蒸云梦泽”,可以肯定的是,史称云梦泽与今日洞庭湖原本就是统一体,洞庭湖是云梦泽的大部分。炎黄尧舜在洞庭湖畔留下过足迹;“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娥皇女英在洞庭湖里洒下过热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洞庭湖岸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离骚》《九歌》等壮丽诗篇,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300多年来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洞庭湖人,激励着不断探索的中华民族。 随后,洞庭湖经历了由小到大、再由大变小的沧海桑田演变过程。先秦两汉时期,据传是秦始皇用赶山鞭赶来赤山,造成了后来西洞庭与南洞庭分隔。洞庭湖又称“九江”,为一汇合湘、资、沅、澧四水及荆江分洪洪水然后流入长江的巨大湖泊,《水经注》称“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汇大江”。古时洞庭即称“九江”,乃见之于《山海经》《禹贡》等古籍和《战国策》《史记》等文献。两汉时期,湖区分属武陵、长沙两郡,鼎城、南县等其时属武陵郡,益阳、沅江等其时属长沙郡。魏晋至唐宋时期,一开始就发生了一次“江湖关系”的根本转变,荆江南岸的地势已变为北高南低,荆江汛期不再分洪入湖,“湖高江低,江不入湖”格局开始形成。杜预平定东吴后,杜预运河的出现更加促成了水道的变迁。东晋南朝时,洞庭湖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初具规模的围湖垦殖高潮。围垦活动由湖泊边缘一步步向湖泊中心推进,同时沿湖置县的历史也告一段落。至南朝萧梁时,洞庭湖区除今日南县外的所有县级政区均已设置。相应地,湖水面积则由先秦两汉时的浩渺大湖开始逐渐被分割和缩小。元明时期,荆江南岸大堤经常溃口,致使汛期荆江分洪入湖流量增大,而围垦又处于低潮,自然的废垸还湖现象普遍发生,故湖泊面积不断扩大而湖盆则日渐淤浅,桑田变沧海,“渐沦为湖地,荡决日甚。”沅江县原有十一“都”,至明代中叶,仅剩五个“里”,每“里”只有110户(嘉庆《沅江县志·乡坊》)。 纵观历史,从云梦泽诞生(无考)到云梦泽调洪,演变到云梦泽消亡、荆江南北分流,再到尽堵北岸诸口形成荆江大堤,最后到四口分流,4000多岁的洞庭老人就这样跌跌撞撞向我们走过来了。 走过来了的,是一个漫长的历程。 这个历程,犹如湘资沅澧滔滔不息之奔流,汇注于洞庭湖,完成着它神圣的使命,完成着洞庭文化那深厚的积淀。 汤汤洞庭,水色茫茫。水是生命之源,亦是文化之源。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老子看来,“水”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它可以成为“道”的代名词;庄子也说:“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庄子同样把江海比做“道”。生活在古云梦大泽的老子、庄子从“水”中得到启示,所以创立了“道”。 洞庭之水成为博大精深的老庄哲学和中国道教的一个神秘渊源,成为无数传诵千古的诗词辞赋内涵的一个寄托之物,水,已无可辩驳地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象征。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生诸相皆为水”。水,在中国人生命中,或成智慧灵光闪射,或成浊酒失意漂泊,或曾经沧海难为水,或唯见长江天际流,或易水送别风萧萧,或汨罗江魂垂青史,“千年之水”已成为一种彪炳千古的人格化身。 生命之水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