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湿性愈合与煨脓长肉之辩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湿性愈合与煨脓长肉之辩
阮晓枫 陈思韵 胡泽涛(广州中医药大学 510405)
【摘要】 湿性愈合是当今创面治疗上的主流思想,在此基础上研发的新型敷料被广泛应用于上各种急、慢性创面的治疗中。与此同时,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外敷煨脓长肉的中药膏剂也能促进创面愈合,并且与新型敷料的疗效相当,这引发了人们对中医外科特色换药法--煨脓长肉的反思与再认识。
【关键词】 湿性愈合;新型敷料;煨脓长肉【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6-0216-011
湿性愈合理论的提出西方医学对于创面愈合的认识经历了从“湿性-干性-湿性”反复的过程。在古代,对于伤口处理人们多凭经验使用焦油、蜂蜜等涂抹覆盖伤口,经常发生感染。19世纪微生物学家Pasteur开创了干性愈合的先河,使用干性敷料覆盖伤口,但干燥的环境虽能避免细菌大量繁殖,却也使得创面细胞生长条件变差,创面愈合减慢;且敷料易与伤口粘连,换药过程中会对创面造成机械性的再损伤。1958年,Odland发现水疱完整的伤口比水疱破溃的伤口愈合速度明显加快。
1962年Winter证实若不刺破水疱,能促进上皮表层细胞爬行,有利于伤口愈合;且在幼猪背部的创面模型上发现用聚乙烯膜覆盖的伤口愈合速度比暴露伤口快1倍;并于Nature上正式提出了“湿性愈合”理论。1963年湿性愈合理论首次在人体上得到验证。此后湿性愈合理论在大量的实验中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并得到广泛的认同,2000年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在新颁布的创面医疗行业指南中,更是把湿性愈合作为创面的“标准处理方法”。
2 新型敷料的应用与推广随着对伤口愈合规律认识的加深与湿性愈合理论的推广,新型敷料应运而生。新型敷料是一种密闭或半密闭性敷料,能为伤口愈合提供一个局部微湿、微酸和低氧的环境。自1974年通过聚氨酯薄膜技术研制了第一块新型敷料后,水凝胶敷料、水胶体敷料、海藻酸盐敷料、胶原敷料等多种新型敷料也相继问世并投入临床应用中。
与纱布、干绷带等传统敷料相比,新型敷料通过相对密封与保湿原理,能:①保留渗出液中的蛋白溶解酶、纤维蛋白酶等,促进创面自身的“酶学清创”;②维持创面局部微环境的低氧状态,刺激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生长因子,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与毛细血管新生,加速肉芽组织的形成;③保持细胞的活性,促进多种生长因子释放并上调其活性;④促进表皮细胞的迁移爬行;⑤避免了创面渗出物的过度蒸发,不易形成干痂,在更换敷料时不会产生再次机械性损伤,同时湿润的微环境时创面的神经末梢处于一种液体或者半液体环境中,减少创面感觉或者痛觉异常;⑥通过阻隔外界环境的微生物进入创面从而降低感染机会[1]。目前,新型敷料已被应用到烧伤、压疮、糖尿病性溃疡等各种急、慢性创面的治疗中,并逐渐成为现代医用敷料的主流[2]。
3 煨脓长肉的再认识“毒之化必由脓,脓之来必由气血,气血之化必由温也”,煨脓长肉是中医外科的一种特色换药方式,指通过外敷中药膏(散),局部温通气血,培补正气,增强抗病防御能力,使创面脓液变稠变多,并保持创面的湿润,从而起到润肤、收敛、生肌之用[3]。自90年代初我国开始引进新型敷料,中西医领域便掀起了一股对创面敷料的研究热潮,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外敷用以煨脓的生肌膏等中药膏剂,在促进创面愈合上与新型敷料的疗效相当。
但由于中西医对于“脓”的不同认识,使得煨脓长肉法一直引来不少争议。中医把脓看作是正邪交争的结果,为气血所化生。中医外科所说的脓,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其既包括需及时清除的以炎症渗出和液化的坏死组织为主的现代医学所指的“脓液”,也包括湿性愈合理论所提出要保留的,包含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生长因子、氨基酸、补体、抗体等创面愈合后期的渗出液。中药膏“煨”出的脓,色黄明净,味淡腥而不臭,质粘稠拉之成丝,究其实质,并非是坏死组织溶解产生的脓液,而是在皮温下逐渐液化的药膏和在药物的作用下“气血旺盛的正常代谢产物”。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皮温下逐渐液化中药膏剂对创面一样能起到相对封闭与保湿的作用;且黄柏、黄连等中药本就有杀菌抑菌的功效;膏药中温阳益气、活血化瘀的成分能促进新生毛细血管增殖,改善局部微循环,诱导活化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提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性,促进免疫细胞、抗体、溶菌酶的渗出,增强局部免疫力,并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增加创面胶原蛋白和氨基酸的含量[4][5]。可见,与新型敷料相比,中药膏剂更多了一层提高机体修复能力的主动过程。
4 思考《内经》云:“有土无水,万物不生”。湿性愈合与煨脓长肉虽分属中西医两个理论体系,但从对促进创面愈合的疗效来看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新型敷料与煨脓的中药膏剂虽均能通过封闭伤口,保留伤口渗出物及保持一定的湿度以促进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