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激活智慧火花,构建人性课堂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激活智慧火花,构建人性课堂
◆ 成麦玲 甘肃省庆阳市第六中学 745000
摘 要:语文是一种积淀着人类精神和人性魅力的文化,是知、情、意的统一,是真情、善性、美感的化身。语文课应该是富有人性美的课堂,是超越文本的一种生命个性审美和理性体验。语文教师要善于从凝聚着作家情感、激情和精神财富的文章入手,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性元素,竭力构建人性课堂,使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得到熏陶和感染。
关键词:语文 人性 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的性质定义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说明了语文之于人,除了是一种语言技能,更应该是一种积淀着人类精神和人性魅力的文化。所以,语文课应该是知、情、意的统一,应该是真情、善性、美感的化身,应该是超越文本的一种生命个性审美和理性体验,应该是充满人性体味的课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要从文质兼美的文本入手,在实现工具性目标的同时,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性元素,给予学生情感、情趣、情操的熏陶和感染,让语文学习成为一次彰显人性生机和鲜活张力的愉快旅行,让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承的殿堂,更是学生人性养育的圣殿。如何构建人性美的语文课堂呢?我浅谈一点体会:
要潜心阅读课文,不迷信教学参考书,多元解读文本内容,让文学人物真实的人性美充分彰显。如《孔雀东南飞》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教师对这篇课文定是熟读成诵,对文本中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是烂熟于心。但今年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课堂上一个学生出乎意料的发言让我很震惊,真是印证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焦刘之间的夫妻感情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焦刘夫妻之间是体贴恩爱的,但一个学生站起来情绪很激动地反驳:“刘兰芝和焦种卿的感情不是从头到尾都恩爱无比的,而是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当时那个社会,我相信焦刘的婚姻也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没有感情基础。他们新婚的那段日子,夫妻感情很平淡。
在刘兰芝忍受婆婆的刁难时焦仲卿没有给妻子贴切和庇护,lsquo;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rsquo;表现出刘对焦的抱怨,lsquo;独留无所施rsquo;、lsquo;及时相遣归rsquo;也表现出她对丈夫的失望。后来是兰芝的勤劳明理感动了焦仲卿,仲卿才跪求母亲不要遣归刘兰芝。正是当时环境下视为不孝的这一举动感动了刘兰芝,刘才誓死守望他们的爱情。他们的感情是在被逼分别时才升华到磐石蒲苇、不离不弃的程度。最后刘兰芝这位刚烈女子用自请回娘家的屈辱捍卫了她做人的尊严,用lsquo;举身赴清池rsquo;的决绝揭露了封建家长制的罪恶,焦仲卿也用lsquo;自挂东南枝rsquo;证明了爱情的神圣。”多精辟的见解!刘兰芝再完美也是人啊,她是有血有肉的女人,需要丈夫的理解和呵护,需要誓死不渝的刻骨爱情,这才是文学作品中弘扬的真正的人性美。我以前把刘兰芝解读成能识大体顾大局、知书达理的古代完美女神了,其实她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女人。
文学作品根植于现实生活,文学人物的品质是精装版的人性彰显,我们怎能肤浅解读这字字含情、句句寓理的古今中外名家名篇。阅读时确实需要我们多进行几次头脑风暴,挖掘内涵,品味真谛,在咀嚼品味语言的同时深刻体味文字背后人类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使得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的阅读过程也成为净化学生灵魂、养育高尚情操的过程,这才能完成语文人文性的使命。
要巧妙选择教学切入点,知人论世,深刻地理解作品主题,让作者崇高的人性情怀充分彰显。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生动描绘了琅琊山的奇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展现了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达了他悠然旷达的乐观情怀以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习这篇课文,把主题挖掘到这个层面可以说无可厚非了。近期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课堂上忽闪一念:作为太守的欧阳修,为什么行文不以第一人称来写?这样读起来不是更真实、更具有亲和力吗?带着这个疑问,我再次研读文本,研读欧阳修其人其事,疑团渐渐解开了。这篇文章写于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当时“庆历新政”失败了,整个北宋王朝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保守派得势,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作者把自己置身于旁观者与当事人之间,以当事人“太守”身份行事,以旁观者身份叙事,很好地传达出他失位不失志的情怀。他站在革新派的立场上,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安乐祥和的生活。他以这种方式含蓄地表达了支持革新、激励同僚的情怀。课文中欧阳修以“太守”身份客观明了地展示了自己在滁州政通人和的政绩,委婉地宣扬“新政”的正确性,让人们看到希望,要改变积贫积弱的衰亡景象,必须革新变故,太守治理下“与民同乐”的清明世界也是对保守派的回击。学习这篇课文,选好这个切入点,在知人的基础上品文论世,才能更好地领悟他深邃的思想、敬仰他博大的情怀,才能读出一个立体的富有人性美的欧阳修。
语文课本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