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源区(河南部分)
地质环境状况及其对调水水质与调水工程的影响
罗文金 刘春华 程生平吕志涛 王伟峰
(河南省地质调查院,郑州450007)
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源区(河南部分)的地质环境现状不容乐观,本文通过对水源区地质环境条件和
人类工程活动特征的分析,结合近期的实地调查成果,阐述了丹江口水源区(河南部分)存在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和
地质环境状况,指明了因矿山开采而产生一系列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进一步论述了影响调水水质和调水工程安全的主
要因素。结合水源区地质环境现状提出开展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源区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工作的必要性。
关键词:南水北调水源区地质环境地质灾害
南水北调工程为我国二十一世纪初期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四大工程之
一,是为缓解京、津及华北地区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而规划建设的跨流域特大型引水工程,也是
继三峡工程之后又一项实施水资源优化配置、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
战略性基础设施。历经近半个世纪几代人的全面规划与研究,形成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其
中中线工程是从长江流域汉江的丹江口水库引水,取水口位于河南省浙川县九重镇的陶徐,由此北
上,沿唐白河流域西侧,过江、准分水岭方城垭口,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到达郑州西孤柏嘴处穿
越黄河,而后在京广铁路西侧沿太行山麓至北京、天津。总干渠全长1389km沿途穿越江、淮、黄、
海四大水系。计划年调水量140亿mj,总投资1766亿元。
1研究区概况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源区的河南部分,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丹江支流淇河流域和老灌河
流域,总面积约7340km2,包括淅川县、西峡县全境及卢氏县、栾川县、内乡县的部分地区。
研究区位于秦岭山脉的东延部分~伏牛山地,山体呈西北~东南向展布;断陷盆地边界顺直,
北陡南缓,与山地相间排列;其地貌形态受近东西向构造格局控制,地势总体上自西北向东南依次
呈阶梯状倾斜降低,相应的地貌形态亦表现为由中山一低山一丘陵。
该区属秦岭地层区。出露地层有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元古界为一套变质岩系,
主要岩性为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及片岩等,分布于北部中山、低山区;古生界主要岩性为灰岩、
白云岩、页岩、砂岩、粘土岩等,分布于中南部低山丘陵区;中生界主要岩性为砂岩、砾岩、粘土
岩、泥灰岩等,分布于北部中山区及南部低山丘陵区;古近系和新近系主要岩性为粘土岩、砂岩砾
岩、泥灰岩等,零星分布于南部丹江口水库西侧和北侧;第四系主要岩性为粉土、粉质粘土、砂、
砂砾石及漂砾,分布于现代河床及其两侧。
区内晋宁期、加里东期、华。力西期和燕山期侵入岩均有分布,岩石类型较齐全,超基性一酸陛
岩类均有出露,其主要岩性为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正长岩等,主要分布于大陡岭~
淅川一内乡一线以北的中山和低山区。
该区位于秦岭褶皱系西段,东北部与华北地台毗邻。自元古代以来,先后经历了中条、晋宁、
作者介绍:罗文金(1962一),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害及防治工程研究。
457
加里东、华力西、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一系列北西西向褶皱带、断裂带、变质岩
带、岩浆岩带及断陷盆地。并有成生较晚的北东、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的扭性断裂相叠加,构成了
本区现今复杂的构造格局。
2地质环境现状
’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源区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库岸稳定性、高
氟地下水、水体污染及矿山开采引起的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等。
2.1崩塌
老灌河中上游(西峡县城以上)和淇河上游(西坪以上)区域属中山和低山区,地形切割强烈,
沟谷呈“V”字型,山体自然坡度多为30。以上,沿断裂带近于直立;岩性多为元古界片麻岩、大
理岩及各类片岩和花岗岩、闪长岩等;断裂构造和褶皱构造强烈,构造裂隙极为发育,岩体强烈破
碎;修筑公路、水渠及采矿过程中,人工开挖边坡陡峭,受降水入渗作用和其它振动力的影响易发
生岩体崩塌。夏秋多雨季节,极易发生崩塌灾害,常造成道路毁坏、交通中断、农田被掩埋、水土
流失等危害。岩体塌主要发生在老灌河和淇河主河道带两侧,据统计,区内大型崩塌10个,中小型
崩塌20余处,崩群3处,发育密度为0.5个/lOOkm2。
2.2滑坡
老灌河与淇河上游属地形陡峻的中、低山区,斜坡自然坡度多在25。以上,地形切割强烈,岩
体破碎,软、硬质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