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书画作伪手法大观(一)
古书画作为一种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特殊商品,早在晋唐时期,已具备了极高的经济价值,并进入社会的流通领域和文化领域,分别被历代宫廷和民间所庋藏,成为统治者和百姓所喜爱的精神财富。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古书画数以万计,时间跨度千余年,在流传过程中,牟利者为了获取暴利,满足收藏家和好事者对书画的喜爱和奢望,随之社会上出现了书画作伪现象,以至在中国书画史上形成三次书画作伪高潮。第一次书画作伪高潮是在北宋中后期;第二次书画作伪高潮是在明代的中晚期;第三次书画作伪高潮是在清中期到本世纪初。这三次书画作伪高潮造成古书画作品真伪难辨、鱼目混珠,从而遮掩了书画本身的真实面目,给古书画收藏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近年来,国内书画收藏不断升温,书画爱好者、收藏家往往不惜重金争相购之,然而“误鉴”现象屡屡出现,虽不足为奇,但必定给收藏者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书画收藏者应炼就一双鉴定家的慧眼,增强辨别真伪的能力。为此,首先要分辨清各种类型古书画的作伪手法,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表及里,去伪存真。
历史上古书画作伪的形式,可谓五花八门,花样翻新,或摹制,或勾填,或对临,或生搬硬造,或真画假跋,或假画真跋等。古书画的临摹本大部分是为了造假骗人,牟取暴利,考查历史资料,究其根源,发现某些作伪手法是因古代传播手段和保存条件不发达而出现的,并非有意作伪。在南齐谢赫《六法论》中,已明确指出“传移模写”是作为学习和保存古书画的最佳方法之一,历代奉为圭臬。古代著名的书画作品,大多以临摹本的形式留传下来,因而使我们今天能够欣赏到更多的古书画作品,领略到年代久远的古书画作品的时代风貌。
例如:在唐代,上自皇帝,下至平民百姓,临摹王羲之法书蔚然成风。由于当时没有照相、制版技术,爱好者以临摹形式制成副本,这样就出现了临摹本。那么,要弄清哪一件是原本,哪一件是临摹本,所以就出现了真赝的问题。由于古书画名家的作品争购者众多,书画市场上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大书画家的作品很难满足爱好者的需求,牟利者为了提高书画作品的价格,绞尽脑汁,不择手段,随之社会上又出现了“仿”、“造”、“改”、“代笔”等作伪现象。
作伪手法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完全作伪,即作伪者自书、自画的伪作,包括有摹、临、仿、造四种;另一类是改头换面,即改款、填款、减款、拆配、割裂等。伪作中还包括另外一种特殊情况,即半真半假的作品,款真画假,请人代笔作书作画,即代笔。
一、完全作伪的手法:
1.摹。所谓“摹”,是复制古书画的一种方法,又称“影拓”或“移画”。
一般是指在原作上敷上一层较为透明的薄纸(现在多采用透明胶片),把作品的轮廓用墨线勾描下来,得其稿本,然后再用纸或绢在稿本上勾摹,墨线勾好后再敷色染墨。书法则必用细线双勾后再添墨,称之为双勾廓填。也有用薄纸或绢在原作上直接勾描的,但这样容易污损原作。好的摹本可以乱真,如果真迹失传,摹本就显得更为珍贵了。唐代以前的真迹大部分是以摹本的形式传世的。例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的《簪花仕女图》,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等。以上作品虽是摹本,但被古代美术理论家奉为“上真迹一等”的摹本,因此具有相当珍贵的历史价值。
东晋顾恺之在《论画》的“模(同摹)写要法”一则中,简单扼要地论述了摹画的方法。例如:“以素摹素,其素丝邪者不可用,久仍还正,则容仪失。”南朝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的“六法论”,其中也有“传移模写”,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对临摹做了进一步总结。古代名画的临摹,从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来看,最早的要属顾恺之。据米芾《画史》记载,他收藏晋代的第一幅画是顾恺之的《维摩天女飞仙图》。米芾还在文中记述了自己在颍州公库里,看到过唐代诗人杜牧摹顾恺之的《维摩百补图》,他还称赞杜牧摹本“光彩照人”。可惜这件摹本没能留传下来,仅存记载而已。
据史料记载,古代法书的临摹,要早于绘画。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一件非常逼真的法书摹本。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获得王羲之的《兰亭序》后,遂命令当时的供奉拓书人冯承素、韩道政、赵模、诸葛贞等四人,分别各拓数本。目前流传下来的几件摹本中,以冯承素摹本(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最为逼真精确,应是最忠于原作的上等摹本。
唐代鉴赏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中,详尽记述了摹制的方法。宋代太宗(赵光义)、徽宗(赵佶)御府所藏法书真迹,皆摹拓刻版于禁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宋人拓本《淳化阁帖》、《大观太清楼帖》等,都是大规模地摹制拓版,此后历朝历代都有人节摹片段。
上述临摹作品,是以学习古人书画技法和风格,保存古书画为目的“摹”制,其意义与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