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间收藏与元青花
编者按:
本刊今年第5期刊登陈竺勤先生《从“至正十一年”铭元青花谈起》一文后,很快收到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和收藏爱好者的来信,质疑和探讨陈竺勤先生的观点和见解。本期我们刊发了郭宽先生的文章,同时转载《中国文物报》记者王征先生关于《中国古陶瓷学会召开元青花专题研讨会》的消息。我们惊喜地发现,我国古陶瓷研究的官方权威机构终于发言了,这对引领元青花的研究和辨伪,指导广大元青花爱好者如何收藏元青花,维护元青花研究的科学性无疑是十分有益的。我们期望广大收藏爱好者、古玩行业的“行家”和古陶瓷界的专家学者消除隔阂和偏见,携起手来,为研究和解决元青花领域的各种疑难问题共同奋斗。我刊将开辟专栏,刊载各种不同的见解和声音,展开元青花研究辨伪的广泛讨论。
《收藏界》第5期刊登了陈竺勤先生《从“至正十一年”铭元青花谈起》一文,文中对《中国元瓷》(许明主编)一书内所列几十件元青花瓷的真伪提出质疑,特别是其中与现藏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的“至正十一年”铭云龙纹象耳瓶一模一样的大瓶,将前后两者作了对比和分析,认为《中国元瓷》中的这对象耳瓶为仿品无疑。同时,根据图片上青花发色表现的分析,对其余数十件元青花似乎也作了全盘否定。
数月前,我曾阅读过《中国元瓷》这本书,当看到“至正十一年”铭象耳瓶的图片时,也不禁哑然失笑,从情理上去推测,这位造假者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至正十一年”铭象耳瓶只有一对,世人皆知,何必去仿?倒不如仿一尊张文进喜舍的香炉,或许更能蒙人。于是我又联想起去年曾在一废品收购站发现一件元青花多穆壶,壶身绘人物高士图,壶底赫然写着“至正九年张文进造”八字墨书,还贴有一块“博陵第”的标识。因为这东西在废品站里出现,特别诱惑人,可是我观察下来也是一件仿品。呜呼,张文进的东西何其多也!造假者利令智昏,往往画蛇添足自己露了馅。
但话说回来,《中国元瓷》中数十件元青花,是从全国各地广大民间收藏者中汇集而来的,不是某个人的藏品。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民间收藏元青花的成果,我相信其中必有真品。如果从里面抓到一个滥竽充数的李鬼,就将其余数十件全部否定,统统枪毙,岂不是“株连九族”吗?
元青花器的鉴定,不可能看看图片就可判断真伪,必须把握“宏观着眼,微观人手”八个字。“宏观着眼”,要看器件造型、胎釉、纹饰、青料等是否符合元青花器一般特征。然后“微观入手”,用放大镜观察其胎釉老化程度,青花发色情况等,只有从两方面仔细观察后,才能最后判断其真伪。
元时景德镇生产青花器的窑口很多,使用青料也有多种,包括国产料、进口料以及国产和进口混合料,有蓝地白花、白地蓝花,当时都称作“青白花瓷”。现在将元青花分为两个类型,用进口苏料绘画的大件器叫“至正型”,其他不属“至正型”的统统归入“延?v型”。这种差强人意的分型法,是今人在认识元青花过程中的主观设定。事实上,用国产青料绘画的大件器早期有,后期也不可能没有。不过,“至正型”大多采用波斯进口的苏料绘画,是代表成熟的、精美的元青花,这点毋庸置疑。苏料的发色青翠浓艳,青花中可见青黑色的色凝聚,呈点、线、块、片等不规则形状,有微微下凹沉于釉中的“铁锈斑”。由于青料调制时掺入白釉的比例不同,绘制后的器件青花发色也有深有浅,有浓有淡,不尽相同。一般来讲,浓者,青黑色凝聚则多;浅者,青黑色凝聚则少。如图1,青花云龙纹兽耳盖罐(江西高安县博物馆藏),它是以青花作地,继承了枢府瓷的印花风格。纹饰采取浮雕式留白,十分精美。罐身青花苏料浓厚,发色深沉,图片中看不清青黑色的凝聚,只有在放大后才能看得清晰。又如图2,花果飞凤纹菱口折沿盘(《土耳其、伊朗馆藏元青花考察亲历记》一书第84页,许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苏料发色却十分浅淡,从图片中也看不出青黑色的凝聚,加上印刷的图片色调往往和实物有差异,鉴定时都必须实物上手,借助放大镜从微观图中才能看得明白。
另外,从微观中还可以看到器物“老化”的表征,这和玩古玉要懂得看“沁相”道理相同。元青花距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在漫长岁月中,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或被缓慢氧化,或被其他物质渗透、侵蚀,必然会在器物上留下“老化”的痕迹,真品用高倍放大镜作微观观察,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这些“老化”的自然痕迹。包括釉层气泡被其他物质渗透、侵蚀而发生变色等变化,这一切都隐藏在微观之中,图片上是不可能看到的。众所周知,元青花的仿造历史最长不超过40年,在任何仿品上都找不到真正“老化”的自然痕迹。因此,微观中察看“老化”痕迹,往往是判断元青花真伪的最后一锤。
元青花的器底有无火石红的问题,土耳其、伊朗馆藏元青花对这个问题已作了回答。部分元青花器底确实没有火石红,但是我们不必因此而矫枉过正,去否定《中国元瓷》中“火石红一个接着一个”的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