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先生的印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启功先生的印缘   启功先生是一位成就卓然的国学大师、教育家、书画家、书画鉴定家、诗人,深受世人崇敬。而他与篆刻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却鲜为人知。先生未曾习过铁笔,至今不曾见到有启功先生自刻的印章,但这并不影响先生喜爱印章,了解篆刻艺术。而我在与先生接触的数十年中,确知先生对这门艺术不仅非常喜爱,更对其有着深刻的认识。   记得1982年初,为纪念篆刻家金禹民先生,我为恩师出版《金禹民印存》,请启功先生写序文并题写书签。当时启功先生住在西城区小乘巷寓所,因身体不适,先生躺在床上与我交谈。先生讲了金禹民先生学艺的艰辛道路,及至晚年中风,仍坚持创作,勉励我要向老师学习。同时告知我有关出版的技术性问题。如印章释文最好用竖排,版心内外框可以用石绿色等等。这对于第一次编书的我来说,确实受益匪浅。   两周以后,我见到了先生书写的文稿和题写的书签,迫不及待地先睹为快。先生在序言中写到:“我不会写篆书,也没有学过刻印。年多了,积累了不少印章,也使我受到熏陶。虽不知其所以然,却也能辨别流派”。同时赞赏了禹民先生治印“行刀处那么理直气壮,效果上又是那么令人寻味无尽。”批评了所谓的篆刻家,如何如何讲究刀法,“并夸耀其刀法如何勇猛,如何不补第二刀。但从效果上看,好象只见刀痕,不见印文”。   记得先生交我印稿后,比较严肃地说到上边这段文字,是“豁出去了”。我当时理解先生的意思是,自己不习铁笔却论及刀法,又在批评某些大家的刻印效果不佳,似乎有些不敬。其实先生所论是切中了要害,是先生对篆刻所阐述的一种观点,即序文中所谈及的审美观:“从印面上看到一幅幅篆书作品,不过是用红色印泥写成的罢了”,是“一幅巧妙织就的图案”。其中也谈到“刀痕”之美,更涉及了艺术修养等方面的观点。先生是从篆刻表面的印文效果,到刀法、章法以及流派辨别,深入到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当然说明先生对篆刻不是“行外人”,而是一位高明的“行家”。先生所言至今铭记于心,使我在这以后的教学实践与创作中受益,确是“信而有征”的座右铭。   启功先生承续前贤大儒之风范,学识渊博,涉猎广泛,学而互化,又能虚以应物而成就斐然,早已被学术界所公认,在书法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名扬天下。这自然与先生的学养、品格分不开,更是先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刻苦钻研之所得,从理论到实践,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为后来者指出迷津。“透过刀锋看笔锋”、“半生师笔不师刀”的真知灼见,使书法与碑拓之间那些悬而不解之谜如冰融雪化,使人们在学习书法中的困惑得以解决。   先生经过数十年的临摹、揣测和创作,对于前人的书法理论,提出大胆的“异议”,破除迷信转益多师而不墨守成规。赵孟?\“书法以运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的名言似已成古训,启功先生却以为不然,“书法当以结字为先”“运笔要看墨迹,结字可观碑志”。这不仅解决了书法教学的认识问题,也启迪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智慧。启功先生不很赞成效法今人书法,而应学习那些经过时代考验的古人作品,称那些书法是“今人学习的永恒基础,可以保证我们有正确的审美观念而不至于走火入魔”。先生的至理名言,是自己的经验所得,是“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风”的认识和实践过程。先生的“一家之风”能风靡海内外,深受业内外人士的喜爱,是他的学识、品格、名望,是他那典雅清健而内含千钧之力的笔画,还是他那大小错落、粗细有致、如鸢飞鱼跃的章法。我觉得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合,这是先生自幼受书香门第家中的熏陶,而后自奋自强所得的结晶。   其实先生成名于绘画。从小就立志要当画家,但命运还是让先生当了教师。先生的绘画是典型的文人画风,从临摹前人作品入手,而由于师承关系,先生的画多在“内行画”中。是先生将绘画当成了一种抒情的载体,融入自己的想象与构思,追求某种意境和情趣之美。而一点一画却需要功力,需要画得“舒适”,所表现的景物与笔墨相融互化。用笔墨勾、皴、染、点的千变万化,描绘物象,借以写胸中境界。长松、涧水、峭石、幽竹,都是在表现一种内心的诗情画意。有诗云:“似闻松风琴余韵,如见晓色竹飘红”,这是物是诗,是景是情,这应是先生心中所钟爱的情吧!先生所画即其所想,他在雅境、逸兴中邀游,这是先生毕生之所好。   书画同源,诗、书、画、印亦同宗。先生的书法、绘画是“居于文人画中比较规矩的一类”,这种审美取向决定了先生用印的选择、印章的风格与书画相映成趣。谈到这里就一定要说到启功先生不习铁笔而荣任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一事,用先生的话说,“这是将篆刻放到了中华大文化的范围里来考虑”。小小的印章是多种文化艺术的凝聚,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而西泠印社选择启功先生为一面旗帜,当是高瞻远瞩的明智之举。   启功先生很早就与西泠印社诸君结识,并有着深厚情谊。先生最喜欢的一方印,就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的王福庵先生大约在上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