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动物葡萄糖的营养和代谢.doc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反刍动物葡萄糖的营养和代谢

反刍动物葡萄糖的营养和代谢 分类:养殖业技术/动物生物学原理与饲养技术 适用范围:不限   葡萄糖作为重要的营养性单糖,是所有动物体内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在动物细胞代谢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葡萄糖不仅是动物代谢(大脑神经系统、肌肉、脂肪组织、乳腺等)的唯一能源,而且还是合成脂肪代谢所必须的还原性辅酶(nadph)以及合成乳糖和乳脂的前提物。葡萄糖供应不足,牛易发生酮病,妊娠羊易发生毒血症,严重影响动物的生长和健康。因此,维持动物的血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反刍动物葡萄糖的营养和代谢的主要特点是以机体内源生成葡萄糖为主(孙海洲,卢德勋,1999),因此,研究反刍动物葡萄糖的营养和代谢问题,就必须关注反刍动物消化道层次和组织代谢层次的葡萄糖的营养和代谢(allen等,1995)。      1 反刍动物机体内葡萄糖的来源及可代谢葡萄糖(mg)的提出      反刍动物体内葡萄糖的来源有两种途径,一是饲料中的淀粉经消化后转化为葡萄糖由消化道(小肠)吸收;二是由非糖物质转化合成的葡萄糖即糖源异生。后者在反刍动物体内占主要地位,而丙酸是反刍动物体内葡萄糖异生的主要前提物。除此之外,蛋白质也是体内重要的葡萄糖来源,除亮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外,其余大部分氨基酸经脱氨基作用可转化为葡萄糖。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卢德勋(1996)、孙海洲(1999)分别提出和测定日粮的可代谢葡萄糖(metabolizable glucose,mg)即指饲料经过动物消化后吸收,能够为动物本身代谢需要提供的可利用葡萄糖总量。它包括两部分,即丙酸异生的内源葡萄糖(poeg)和过瘤胃淀粉提供的外源葡萄糖(bseg)。      2 反刍动物体内葡萄糖的生成      2.1 内源葡萄糖的生成      2.1.1 丙酸为反刍动物体内内源葡萄糖异生的主要前提物 bergman(1983)的研究表明,丙酸是反刍动物葡萄糖的主要来源,90%吸收进入门静脉的丙酸由肝脏摄取并转化,只有少量的丙酸由肾脏转化为葡萄糖,而乙酸、丁酸和长链脂肪酸都不能净合成葡萄糖。丙酸转化为葡萄糖的途径为:丙酸先经辅酶a、atp、生物素和维生素b12的作用变成活性脂肪酸(甲基丙二酰辐酶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代谢,最后转出线粒体,在细胞液中变成草酰乙酸,再通过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逆糖酵解合成葡萄糖。大量研究表明,对饲喂良好的绵羊每天大约产生1m的丙酸,如果全部转化为葡萄糖,大约可生成0.5m葡萄糖(约90g),刚好满足动物的需要。但用14c标记的丙酸测定表明,实际只有一半丙酸的碳原子转变为葡萄糖。reynolds等(1988)采用门静脉和肝静脉导管技术研究发现,自由采食的泌乳奶牛中55%的肝葡萄糖合成量是有丙酸提供的,l-乳酸和氨基酸提供17%和16%。      2.1.2 影响丙酸异生的内源葡萄糖的因素      反刍动物的瘤胃发酵及其丙酸生成是一个高度综合的反应过程,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王中华等(1999)利用14c-丙酸和14c-葡萄糖的示踪法研究表明,不同乙酸:丙酸比例对糖的异生有一定影响。随着瘤胃灌注乙酸:丙酸比例的升高,葡萄糖的合成加快和丙酸用于糖异生的比例增加。日粮结构也影响vaf产量和比例,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的降解量主要影响丙酸的产量,因而可提高日粮中精:粗料比来提高丙酸的比例而有利于葡萄糖的生成。bergman(1983)和brockman (1993)的研究表明,给绵羊饲喂苜蓿干草,约有30%的葡萄糖是由吸收的丙酸转化而来的,但对于半饥饿的绵羊,这一比例降为13%。若喂大量精料,丙酸可合成总葡萄糖量的2/3。herbein(1978)报道,当给奶牛饲喂精料时,瘤胃发酵生成的丙酸和血浆的比可逆损失(glucose irreversible lose,gil)存在强相关。目前的研究较多地集中于建立饲料结构性碳水化物(sc)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以及微生物蛋白(mcp)产量之间的最佳匹配关系,以获得瘤胃内适宜的能氮平衡以及通过瘤胃发酵调控,影响瘤胃内丙酸的产量和比例两个方面(nocek等,1991)。      2.2 反刍动物体内外源葡萄糖的生成及吸收      2.2.1 影响小肠内淀粉经消化后转化为葡萄糖的因素      饲料中的淀粉进入瘤胃后,由于瘤胃的发酵作用,首先被瘤胃微生物分解为挥发性脂肪酸(vfa),只有少量的未被瘤胃微生物分解的淀粉由瘤胃进入小肠,在小肠酶的作用下水解为葡萄糖后被吸收。owens等(1986)将影响小肠对淀粉的消化率的因素总结为四点:一是淀粉水解的酶的活性限制;二是小肠对葡萄糖吸收的限制;三是供全部淀粉水解的时间不足;四是消化淀粉的酶不适当。然而又有一些研究表明,影响小肠对葡萄糖吸收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能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