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ppt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中文系 介词 古代汉语常用的介词有: “以”、“於”、“为”、“与”、“之”等等。 一、以 “以”有一个异体,作?,我们见到的影印的古籍很多都写作“?”。 “芣苢”(fu2 yi3,车前子)中的“苢”,从?得声。 教材讲“以”作为介词有两种主要的用法: 1、介引动作的凭借与工具。例如: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难势》)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荀子·劝学》) 这种“以”字可用“用”、“拿”等词去对译,但不等于说“以”就是动词,只有当“以”字后没有别的动词时,这个“以”字才是动词。例如: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2、引进产生某一结果的原因。例如: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左传·成公二年》) 此外 3.介引行为的主动者的身份、地位等。例如: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 4.表示时间和处所。例如: 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以”的宾语还可提前,用来强调其动作凭借的对象。例如: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僖公四年》) “以”的介词宾语还可以省略,例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左传·隐公元年》) “以”与“无”构成一个凝固结构(有人称为复式虚词)“无以”(又作“亡以”),表示“没有什么可以拿来”的意思,例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愚公移山》。 二 、于(於) “于”、“於”本是两个字。作为介词,甲骨文、金文都只用“于”字,而不用“於”字。“於”在甲骨文、金文之中和“乌”是同一个字。《说文解字》:“於,象古文乌省。”后来虽分化成了“於”、“乌”二字,但仍读“於”如“乌”,是个叹词。“於”作介词,可能最早是古代的方言用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后世的文言文中,“于”、“於”并用。汉字简化以后,“於”并入“于”。这里的讨论,把于(於)当作一个整体。 “于”(“於”)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作介词。它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而是首先要与其它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然后再和其它词发生关系。用“于”字构成的介宾结构,多数情况下,用在动词、形容词之后作补语。只有在表示时间、表示范围等情况下,才可以前置作状语。“于”的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位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等。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遂置姜氏于城颖。(《左传·隐公元年》) 青取之于蓝。(《荀子·劝学》)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五蠹》) (二)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方面,可视情况译为“向”、“跟”、“给”、“对”、“对于”等。例如: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论语·颜渊》) 余将告于莅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今为君计,莫若遣心腹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制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引进比较的对象。 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史记·项羽本纪》) 注意: “于”除用作介词之外,还可用作动词词头。这种用法,文言文中只能写作“于”,而不能写作“於”。 (五)于是 1、“于是”本是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的介词结构,可以放在谓语之前作状语,或放在谓语之后作补语。根据“于”的用法的不同,可分别译为“从这”、“在这”、“在这时候”、“在这种情况下”等。例如: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对曰:“午也可。”于是羊舌职死矣,晋侯曰:“孰可以代之?”对曰:“赤也可。”于是使祁午为中军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谓祁奚于是能举善矣。(《左传·襄公三年》)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2、“于是”后来虚化为连词,一般用在句子开头,连接后一句与前一句,或后一段与前一段,表示承接或因果关系,和现代汉语“于是”用法相同。 三、为 “为”本是动词, 《说文》:“为( ),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许慎认为“为”是象形字。根据罗振玉的研究,“为”的造字本义应该是“役象而作”,“从人从象”。 “为”的介词用法由动词虚化而来。“为”作介词,用法大致有四种: 1、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一般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之械。(《墨子·公输》) 2、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一般可译为“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