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神经科介入检查术后穿刺部位损伤的护理对策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神经科介入检查术后穿刺部位损伤的护理对策
姚风春 刘萍(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高压氧室十堰442000)
作者简介:姚风春(1960-),女,中专,主管护师,研究方向:脑电图,高压氧。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科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部位损伤的发生率、形成原因及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476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观察其穿刺部位有无血肿形成,分析血肿形成原因,总结有效护理措施。结果: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为5.4%,发生血肿主要原因与操作不当、局部压迫止血时间不够和患者不能很好配合有关,发生血肿的病人经过有效护理血肿均能良好吸收。结论:按照穿刺部位血肿的形成原因进行针对性护理能有效减少血肿的发生率,降低介入手术的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
【关键词】介入术;股动脉损伤;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9-0251-02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已在神经科广泛开展,为许多脑血管病患者下一步的治疗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手术成功率高,恢复快。但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其中穿刺部位血肿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最常见的合并症[1]。若治疗护理不当轻者血肿吸收缓慢,重者出血量大时引起压迫症状,肢体远端静脉回流受阻或动脉搏动消失,导致休克,危及生命。此外,还可压迫邻近的股神经,产生股神经损伤的临床症状。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本文对476例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穿刺处出现不同程度血肿的26例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的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8月-2010年8月在我科局麻下经股动脉穿刺插管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病人,共476例,其中男274例,女202例,年龄28-84岁,平均61岁,术后发生血肿病人年龄44-78岁,平均65岁。
1.2方法:对476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的穿刺部位进行观察,重点查看有无局部渗血及皮下血肿,足背动脉搏动及有无操作侧下肢水肿,分析归纳血肿形成原因,总结减少血肿发生和促进血肿良好吸收的护理措施。
2结果
476例患者术后发生局部血肿26例,占5.4%。经归纳总结,发生血肿的原因有:①操作不当:主要是由于术者对股动脉局部解剖不甚清楚、操作不熟练、紧张等原因所致,共有3例,占11.5%;②局部压迫止血时间不够,有10例,占38.5%;③患者不能很好配合,不能坚持24小时右下肢制动以及过早下床活动,下床活动剧烈所致,有9例,占34.6%;④其它原因:包括包扎不合理、老年病人、肥胖病人、血管功能和凝血功能差等因素,有4例,占15.4%。出现血肿病人经过重新包扎,延长压迫和卧床时间等处理,血肿均可在2-7天良好吸收。
3讨论
3.1局部血肿形成原因分析:主要原因为局部压迫时间不够及患者不能很好配合。股动脉穿刺压迫止血有三种方法,包括传统压迫法、动脉压迫止血器和血管封堵器止血法。沙袋脱落或重量不足、动脉压迫止血器松动移位、血管封堵器滑脱等均会造成压迫止血时间相对过短,是血肿形成的主要原因。这与患者耐受性差,因紧张和肢体长时间制动带来的不适导致频繁变换体位,造成下肢制动不良,不能积极配合有关。躁动病人尤为多见。此外,由于患者血管条件差或手术者穿刺技术不熟练,反复多次穿刺损伤血管壁,短时间内在血管同一部位形成多个针孔,导致血管完整性受损,再加上股动脉血液压力大,血流速度快,血管上皮细胞和血小板不容易覆盖穿刺口,导致血管修复时间延长,也是血肿形成的重要原因。过早下床活动,下床剧烈活动极易使压迫点移位而致血肿。本组中有3例患者采用传统压迫止血法,因不习惯床上小便,卧床不到8小时下床入厕,出现血肿。包扎固定不合理也是产生血肿的原因之一, 这与操作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有关,包扎固定时,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容易出血。有2例患者由于包扎过于松动,出现穿刺口渗血,血肿。特殊人群,如肥胖者,穿刺时动脉搏动不明显,给穿刺带来困难,压迫时又较难找准穿刺点,以致压迫不彻底,穿刺口闭合不完全,同时包扎固定困难。老年人容易发生术后血肿与老年人本身的生理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动脉硬化患者,血管条件差;凝血机制差的患者,容易术后出血,造成皮下血肿;高血压和糖尿病也是出血的一个危险因素。由此类原因导致术后穿刺口血肿的有6例。另外, 当患者在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时,抗凝剂的应用使凝血时间延长,易化了股动脉穿刺后出血。
3.2护理
3.2.1术前护理:术前要进行充分的宣教,加强心理护理,让患者了解到不当活动可能带来的危害,使患者熟悉术后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