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笔落萧萧写寥廓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笔落萧萧写寥廓
张丽君(遵义市第十三中学 贵州 遵义563125)
摘 要苏轼的《前赤壁赋》作于黄州贬所,抒写谪居的苦闷及旷达之怀寻求解脱。苏轼在思想上对儒、释、道都有素取舍。儒家思想使他能正视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命运,在政治上绝不随波逐流;而佛道思想虽然使他处世消极,但也使他遇事达观,胸襟开阔。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这样残酷的政治迫害以后,谪居黄州这动辄得咎的境地,他依然能保持超然洒脱的处世态度,随遇而安,不一得失为怀。
关键词遇事达观 胸襟开阔 幻境 现实 解脱 感情发展
中图分类号:C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5
苏轼的《前赤壁赋》作于黄州贬所,抒写谪居的苦闷及旷达之怀寻求解脱。苏轼在思想上对儒、释、道都有素取舍。儒家思想使他能正视社会现实,关心国家命运,在政治上绝不随波逐流;而佛道思想虽然使他处世消极,但也使他遇事达观,胸襟开阔。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这样残酷的政治迫害以后,谪居黄州这动辄得咎的境地,他依然能保持超然洒脱的处世态度,随遇而安,不一得失为怀。
在江汉流域,称“赤壁”之地共有五处,黄州赤壁并非历史上的三国赤壁。清代朱日浚《赤壁怀古》诗云:“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指出苏轼是”借地发挥“,以创造一种理想的抒情怀古的意境。而并非“用事舛”。臧克家说东坡虽然“游的是假赤壁,写出来的却是好文章。”
《前面赤壁赋》以清风明月江水为线索进行写景抒情说理,以“苏子与客”为主角展开“泛舟”、议论等一系列活动,从的“月出东山”到结尾的“东方既白”体现了自夜晚到黎明的时间顺序,从“乐”、“悲”到“喜”则构成了作者在幻境、现实、解脱三种境界里的感情发展脉络。
第一自然段描写赤壁月夜的美景与泛舟之乐。
文章开始的二十个字,笔墨经济,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为下文写秋夜之景、怀赤壁之古、伸主客之议论作准备。具有自然、明快洗练的特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几句开始引入清风明月和江水,清风和水波是实写,而明月则是诗人吟诵《诗经》名篇的虚写。迭遭政治风波之苦的苏轼面对着江上平和宁静的微风细浪,身心自然感到十分愉悦,他频频劝酒,歌以咏怀,精神上的创伤暂时得到了抚慰,内心的郁闷也一扫而空。明月之诗果真引来了自然界的明月,“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后二句,一句写实,一句拟人,传神地描绘出大自然的美,使人感到初升的月光也仿佛为长江美景所陶醉,陪伴着游客,留恋不去。文章接着描写长江的月夜,那月光、水气、阵阵清风和迷茫的江面构成了一个优美和谐的境界。而本来就充满艺术敏赶和丰富想象力的诗人身临其境,忽然产生出一种幻觉,他似乎驾御着大风在空中运行,不知所终,他仿佛要离开人世间,飘飘欲仙。这一段,作者清新优美的笔触描摹自然景物的生动情态,并借景抒情,传达出现实生活中的郁闷经过大自然的陶冶而变得欣快。
第二、三自然段写扣弦而歌引出的悲愁,通过怀古、对比,感叹人生的渺小和短促。“饮酒乐甚”句承上启下,由良辰美景而来的欢乐情绪引动了作者“扣弦而歌”。歌词表达了作者不忘怀朝廷,不能忘怀政事而又无人理解的哀恸。苏轼因乐而歌,反而悲从中来,他从“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幻境中清醒过来,又回到现实。洞箫的吹奏,进一步渲染了惆怅的气氛,苏轼充分发挥他丰富的想象力,用对仗工整、音韵和谐、简洁明快的语言来描摹洞箫的悲音,除了象声以外,还分别从内容、形态、效果沙锅来状声,博喻中夹着夸张何谓反衬,形象地描绘出悲苦哀怨的萧声,自然地表现出苏子与客情绪的转换。
“愀然”的苏子“正襟危坐”,他失去了刚才的潇洒风雅,那黯然的发问不仅是文章结构的过渡,也是感情脉络的过渡。下文中的主客问答与其说是一场对话的记录,不如说是作者思想沙锅矛盾的展现。
怀古之情是从特定的地点——赤壁联想产生的。意识之流很自然地从月夜赤壁跳跃到曹操、《短歌行》和赤壁之战。“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一世之雄”与“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苏子与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象曹操这样的一代雄杰尚且消失在历史风尘之中,那么,舟中的等闲之辈自更不必提了。以假赤壁言真史实的艺术处理在这里显然恰到好处地为怀古伤今服务。悲秋之思一经触发即不可收拾。古今对比又引动了博大与渺小,无穷与须臾,愿望与现实的一系列对比。那小小蜉蝣与广阔天地,细微米粒与浩瀚沧海的对比显示出人生的渺小,永恒的大江反衬出人生的短暂,挟仙遨游,与明月共存的愿望又是脱离现实的幻想,于是他只能把浓重的人生悲愁寄托在悲凉的萧声之中。这一大段包含着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那种深长的感喟表现出对人生意义的怀疑、探索和思考,反映了作者复杂思想的一个侧面。在结构上,这一段的“挟飞仙以遨游”、“托遗响于悲风”分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