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治疗及其临床意义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治疗及其临床意义
杨林锌 (仪陇县人民医院 四川仪陇 637600)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新法,拓宽治疗范围,预防周围神经病变所导致的其他并发症和相关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采用传统药物甲钴胺配合中成药丹参川芎嗪治疗。结果 随机对照分析,使用中西医结合方法疗效较佳。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丹参川芎嗪 甲钴胺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9-0175-01、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下同),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早期慢性并发症,其发病率较高。主要是长期血糖偏高导致机体代谢障碍,微循环异常及自身免疫紊乱所致。笔者采用丹参川芎嗪加甲钴胺治疗早期周围神经病变68例,疗效较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95例,男35例,女60例,年龄38—81岁,平均55岁;对照组95例,男40例,女55例,年龄38—85岁,平均58岁。两组均有四肢疼痛、麻木、蚁行感或感觉障碍等临床表现,均有远端感觉减弱及膝跟腱反射及/或肱二、三头肌反射不同程度减弱的体征。肌电图检查均有感觉及运动神经潜伏期延长及传导速度减慢等表现。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胰岛素降血糖,甲钴胺0.5mg 肌注 qd改善神经功能;治疗组加用丹参川芎嗪15ml加入0.9%氯化钠250ml静滴。对疼痛麻木明显者加用卡马西平 0.1g tid po,15天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 结果
2.1疗效判断 ①显效:疼痛麻木及感觉障碍症状消失或仅有轻微症状表现者,四肢远端感觉恢复正常;②有效:疼痛麻木等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③无效: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无改变或加重。
2.2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65例,有效24例,无效6例;有效率93.7%。对照组显效32例,有效43例,无效20例,有效率78.9%。两组有效率比较,Plt;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糖尿病患者醛糖还原酶活动增强致多元醇旁路代谢旺盛,细胞内山梨醇和果糖浓度增高及肌醇浓度降低,是DPN发生的主要原因[1]。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常见症状为肢端感觉异常,如麻木、针刺感、灼热感及感觉迟钝,随即出现肢体麻木,电生理检查可发现感觉及运动神经潜伏期延长、传导速度减慢,其发生率达60%-90%。而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的代谢紊乱、血管障碍、神经缺血缺氧,是早期糖尿病神经损害的主要因素[2],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感染、大血管病变等严重并发症。
3.2 治疗上,糖尿病饮食,适度的运动对血糖的控制至关重要。吡拉西坦营养神经,甲钴胺与非活性维生素B12相比更易进入神经细胞,可促进髓鞘的主要组成成分卵磷脂的合成,而后者可促进核酸、蛋白质、磷脂的生物合成,使髓鞘形成和突触再生,修复受损的神经纤维,提高传导速度。甲钴胺是是一种内源性的辅酶B12,易于进入神经元细胞器,参与脑细胞和脊髓神经元胸腺嘧啶核苷的合成,促进叶酸的利用和核酸代谢,且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作用较强[3],因而其副作用小,效果较明显。
3.3 丹参川芎嗪其组成成份为盐酸川芎嗪(化学名:2,3,5,6-四甲基吡嗪盐酸盐),丹参素(化学名:beta;-﹝3,4—二羟基苯基﹞乳酸),有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液粘度,加速红细??的流速,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可通过改善循环而达到改变神经细胞缺血、缺氧的作用,从而达致修复神经细胞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吉耀bull;主编《内科学》[m] bull;下册bull;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981-982.
[2] 张胜兰,刘春标,姜兆顺bull;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电生理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6,12(1):53.
[3] 宁光,罗邦尧,陈家伦bull;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临床观察,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1997,13(4):20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略谈“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pdf VIP
- 2025至2030病人自控镇痛泵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docx
- 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在深化学生道德认知与价值观塑造中的策略研究论文.docx
- 公园管理制度.docx VIP
- 模具钳工(技师)理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pdf VIP
- [科技出版社张鄂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课件]08new-第8章绿色设计.ppt VIP
- 2025年浙江省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特殊职位公务员招录考试(刑事技术·法医)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docx VIP
- 某引水工程取水口及泵站施工组织设计.doc VIP
- JTS145-2015 港口与航道水文规范.docx
- 黑布林阅读初三17《足球先生》中文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