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浅淡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保护与培养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浅淡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想象力的保护与培养
钟宪美 李金柱 山东省诸城市西郊学校 262200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但纵观我们阅读教学现状下的学生,他们的想象力是不容乐观的。笔者在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年级越低,想象力越丰富;相反,年级越高,想象力越匮乏、呆板。
是谁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
读到乌鸦无法从瓶子中喝到水的时候,为了开发三岁侄儿的想象力,我故意卖了个关子,问他:“如果你是乌鸦,你该怎样才能喝到水?”
侄儿托着腮想了一会儿,突然高兴地说:“有了,让它去找根细水管,伸进瓶底,自然就能抽出水了!”他说话的时候一脸的得意,仿佛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我一听,觉得有道理,但嘴上却没说,因为书上的标准答案是“乌鸦往瓶子里扔石子”,他还没有说出我理想中的答案。
于是再次告诉他:“乌鸦找不到水管,即使找到它也不会用,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在我的“诱导”之下,侄儿先后想了很多种办法都被我一一否定了,我也为自己能“启发”侄儿去进行想象而高兴。直到最后,侄儿绞尽脑汁,再也想不出什么办法,于是,在地上吐了口唾沫表示认输后,我才得意地告诉他:“往瓶子里放石子,水涨上来,就能喝到了。”
没想到我一说完,立即引起侄儿的强烈抗议:“把石子扔进水里,水不就弄脏了?这水还能喝吗?”
我怔住了,是啊,弄脏的水还能喝吗?我们为什么想不到呢?最让我们无法接受的现实是:表面上我们看起来是在启发孩子们去思索、去想象,可我们头脑中那个固有的“用石子”的答案,无形之中已经给孩子们的想象力以极大的束缚和限制。
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的阅读教学,当我们启发、引导,费尽口舌,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时,我们是该庆幸还是应该悲哀?真正束缚甚至是扼杀孩子想象力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在阅读教学中,到底该怎样做才能保护或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该怎样培养?
1.摘掉权威的帽子
在教学《赵普》一课时,我创设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同学们讨论分析后,总结了赵普为人“刚正不阿、严肃沉着”的性格特点。
可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说赵普其实为人“奸诈圆滑,嫉妒刻薄,善于拍马溜须”,并且指出:作为御用文人,在写《宋史》时不可能不顾忌当朝者的避讳,所以在原文中用了“虽多忌克(嫉妒刻薄)”四个字一笔带过;而且这部书的成书时间是在元朝,间隔时间极短,因此不可能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而原文中却用了“奏荐某人为某官”这样模糊的话,如果真有其事,一定会有这个人的名字以及最后被任用的官职,而原文中却没有提到,历史上也没有这样的记载,因此,这一事例极有可能是作者为了美化赵普而杜撰的。最后,他还从杂志上读了一篇关于赵普“拍马屁,讨好赵匡胤”的故事给同学们听,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由此可以发现:要让学生们善于想象,教师必须摘掉“权威”的帽子。
2.适当地加以引导
例如:在著名作家莫怀戚的散文《散步》一文中,对于儿子的描写只有一处,即“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表现了儿子的聪明、善于观察。这样的描写未免过于简单,于是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儿子除了聪明外,还非常懂事,这一点表现在哪里?看到同学们紧皱的眉头,我在黑板的一侧写下了“于无声处见真情”。
这时,有同学恍然大悟:当我决定走大路时,儿子一句话都没有说,这对于一个只有几岁的孩子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不也正是这句话表现了儿子的懂事吗?这样,一个沉默不语却非常懂事、非常聪明的孩子的形象就深深地留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
3.在细节中培养
“一滴水中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在诗人的眼中,水不仅仅是水,花也绝非单单指花,透过这一枝一叶,我们看到的是水滴中的世界和浸透在诗人内心的情感,或忧郁,或感伤,或失意,或烦闷。这种技法在阅读教学中叫“以小见大”,具体说来,就是通过个别来想象整体,“梧桐落一叶而天下知秋”,“窥一斑而知全豹”。这就要求我们从小点切题,细微处入手,分析得出原文深刻的内涵:通过一朵浪花,想象出整个海洋的浩荡;通过一滴露珠,在头脑中勾勒出黎明的宁静;通过一片白云,驰骋出天空的蔚蓝。
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注??分析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从中挖掘出作者的深刻用意,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综上所述,在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