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紫砂洗和紫砂格式洗的收藏
水洗是文房清供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之一,浣笔之器皿,故也称笔洗。水洗的使用早在宋代就极为流行,汝窑、官窑、龙泉窑、耀州窑均有烧制。与宋代名窑瓷质水洗相比,紫砂水洗的起步较晚,是一枝晚开的奇葩,产生于明代晚期。我们见到的最早的紫砂洗是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明代宜均灰蓝海螺洗,其次是收藏在上博的陈鸣远款紫砂栗子形水洗。
紫砂洗盛行于清末民初,它大不盈尺,小仅一握,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艺术价值,被认为是书案珍品。为了迎合文人雅士的情趣和喜爱,紫砂洗也借鉴紫砂壶形式,集诗、书、画和篆刻于一身,在紫砂洗上完美表达出来。许多紫砂名家参与到紫砂洗的制作和创新,进一步提升了它的文化和艺术品位。这些文人书斋案头之物,在长期使用和欣赏过程中被演变得各具特色,造型丰富多彩,式样生动活泼,形象稳健大方,深受紫砂专题收藏者的青睐。根据紫砂水洗的用途特点,为便于清洗,多数紫砂洗内壁施一层釉,这在烧制工艺上增加了难度,须进行两次入窑复烧。先经高温(1100-1200℃)把原坯烧成紫砂器,再在内壁施一层釉,然后经二次低温(700~800℃)复烧而成。
下面介绍几件笔者收藏的紫砂洗和格式洗:
一、五边形紫砂洗(图1)洗高5.5厘米,前宽后窄,最宽边长16.5厘米,最窄边长7.5厘米,两侧等边长11厘米。用朱泥制作,外呈紫红色,洗内和底足内均施一开片的白釉。这种釉的纹片如同鱼子形状和大小,俗称鱼子纹。此洗底足较高,也呈五边形,底无钤印。此件紫砂洗的器形构思巧妙,做工精湛,砂胎薄而轻,线、面、弧、角都非常到位,看上去自然、和谐、优美、大气,肯定是紫砂高手所为,加之烧成火候适宜,洗的颜色柔和亮丽,虽素面素心,却是紫砂洗中一件精品。
二、罐形紫砂洗高10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9厘米。用本山绿泥(团泥或段泥)制成,外呈米黄色,砂质温润,做工细腻,器形规整,包浆自然,内壁施一层开片的白釉。洗的肩部装饰两只对称的兽首。腹部一面刻“吟莺绾燕”四字(图2),另一面刻青峦叠嶂、茅亭村舍、燕莺高翔(图3),俨然一幅气势磅礴的山水画。此洗的刻画刀工自然流畅,笔墨疏朗,意境高远,具有文人画的特点和风格;文字字体优美,刻工刚劲有力,隶书功底深厚,诗文与画面相互对应,因文生画,随画赋文,使紫砂洗成为文与画的载体,将我国传统书画艺术与紫砂陶艺完美地结合起来,相映成趣,使人称奇叫绝。
洗浅圈足,底钤“龙山名砂”篆书阳文方印,印文清晰规整,金石气韵浓重,今人难以达到如此水平。
“龙山名砂”属名号款,在韩其楼、夏俊伟著《中国紫砂茗壶珍赏》一书第423页“印章与款识”中有著录,与笔者所藏紫砂洗的印款完全相同,可能为同一印章所钤。“龙山名砂”应为紫砂艺人程寿珍家族款,其继父邵友廷,其子程盘根均有此款作品传世,多用在外销紫砂器上。
程寿珍(1858-1939年),号冰心道人,宜兴川埠上袁村人,师从其继父邵友廷,是一位多产的紫砂名家。
三、圆盒形格式洗(图4)因其在一个器皿中分隔成多个格池,故称此种洗为格式洗。洗通高7.8厘米,直径20厘米,用段泥制作,呈灰黄色。洗内共分五个格池,中间为圆形,外围为四个扇形格池,格池内及盖内均施满开片的白釉。这种格式洗除了能浣笔之外,还可用来调色,多设置于画案之旁,是画家必备之器。
此件格式洗的盖上刻有菊花花卉和潜陶氏刻的铭款(图5)。菊花在我国历来被视为孤标亮节、高雅傲霜的象征,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欢。潜陶氏是民国陶刻艺人韩泰铭款。此格式洗底钤“李宝珍制”篆书阳文方印,李宝珍(1888-1941年),宜兴蜀山人,师从俞国良,民国时紫砂艺人。
四、斗形格式洗(图6)高5.4厘米,长11.5厘米,宽8厘米,上大下小如斗状故得其名。用本山绿团泥制作。洗内由“T”字隔墙将其分成三个格池,一大两小,池内分别施一层开片的白釉和绿釉。洗的外壁一面用行书镌刻“水清石小亦能奇,北岩刻”铭款,文字优美,刀法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内容言简意赅,如同一篇书法佳作。另一面刻有山石、树木、草亭,刻工娴熟,寥寥几笔一幅山水小品就勾画出来(图7),充分显示出镌刻者深厚的书画功底。我国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藏石画石,认为“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宝无石不雅”,在这一小小格式洗上完美地表现出来。
这件紫砂洗铭文内涵与器物的特点相互对应,达到文为洗增色,洗为文点睛,洗文并重,缺一不可,两者相得益彰。底无钤印,镌刻者“北岩”即邵云儒,民国初时陶刻艺人,曾任江苏省省立陶工传习所技师,传授陶刻技艺,是一代陶刻名家。
五、圆形格式洗高4.5厘米,直径11.8厘米,用朱(红)泥制作,外部呈红色。洗内按道教中八卦阴阳鱼形状将其分为两格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