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民”或“属刑”——从一起刑民交叉案件谈刑罚的谦抑与能动研究.pdf

“系民”或“属刑”——从一起刑民交叉案件谈刑罚的谦抑与能动研究.pdf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1074司法能力建设与司法体制改革问题研究(下】 “系民或“属刑” ——从一起刑民交叉案件谈刑罚的谦抑-9能动 福建省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 黄冬阳 一、问题的提出:刑民交叉时的定罪困惑 在长期从事民商事审判工作之后,笔者于一年前转而从事经济犯罪审判工作,其间司 法理念上的冲突、困惑不胜枚举,尤其是面对一些如合同诈骗、侵占等涉及“系民”或 “属刑”问题的刑民交叉案件时。①对于一个行为(特别是违法行为)如何界定罪与非 罪,是否需要动用刑罚予以惩戒,极大地困扰着包括笔者在内的每一个刑事法官。因为 “系民”或“属刑”对于当事人或被告人而言,不仅关系着其财产利益和人身自由,有时 甚至危及生命。在求解过程中,“帅英骗保案”作为又一起典型的刑民交叉案件进人了笔 者的视野。 据《南方周末》2005年4月14日报道:1998年初,四川省人保达州市渠县公司一业 务员多次劝说被告人帅英为其母投保“康宁终身保险”,但当时其母已77岁,不符合 “70周岁以下”的投保年龄规定。帅英便通过更改“常住人口登记表”的方法,将母亲 年龄由77岁改为54岁,并于1998年7月和2000年3月分别为其母投保了重大疾病险和 康宁终身险。直至2003年3月15日其母在家中因摔跤突发脑溢血不治去世,帅英实际缴 纳保险费69085元。此后,帅英获得了高达27万元的保险赔付金。但数日后,公安局便 接到人保四川省分公司转来的帅英母亲年龄有假的十几封举报信,并于同年7月23日以 涉嫌犯保险诈骗罪将帅英刑事拘留。帅英的行为是否构成保险诈骗罪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因为帅英这种情况在达州很多。1998年保险业务刚刚起步的时候,业务员发保单像发传 单一样,存在不见被保险人也不审查的情况。当2001年帅英母亲过80大寿时,镇代办所 一名保险业务员还前来贺寿吃酒,其母的实际年龄可能是帅英和保险业务员一个心照不宣 的秘密。在渠县检察院做出不起诉的决定后,经公安局申请复核,达州市检察院指定大竹 县检察院向法院起诉。控方认为,年龄与人的寿命或者身体密不可分,帅英更改被保险人 ①刑民交叉(或称刑民交错)现象在司法实务中屡见不鲜,涉及先刑后民与先民后刑、刑民裁 判效力冲突、追赃与善意取得、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等程序与实体诸多问题,但学术界尚未有明确的定 义和系统的研究。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三:一是同一行为同时侵犯了刑事法律关系和民事法律关系.应 分别承担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二是同一行为究竟侵犯的是刑事法律关系或是民事法律关系难以分 清,产生了罪与非罪、案件性质“系民”或“属刑”的争议;三是不同行为分别侵犯了刑事法律关 系和民事法律关系,但这些行为之间具有牵连性。本文主要探讨第二种情形。 第四编法律适用问题研究1075 年龄的行为属于《刑法》第一百九十八条规定的“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情 形,①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必须运用刑罚手段予以惩治。辩方则认为,根据《保险 法》第十二条的规定,保险标的仅指作为保险对象的财产及其有关利益或者人的寿命和 身体,不包括年龄;②因此,帅英没有虚构保险标的,未触犯刑法;《保险法》第五十四 条明确规定,对于投保人申报的被保险人年龄不真实且其真实年龄不符合合同约定年龄限 制的,保险公司享有合同解除权,但是自合同成立之日起逾两年的除外。投保距离案发超 过两年,帅英的投保行为已经产生法律效力,应当受到法律保护。大竹县法院采纳辩方意 见,一审判决宣告帅英无罪。在检察院提起抗诉后,达州市中院经开庭审理,亦形成了罪 与非罪两种意见。此案经向四川省高纵法院请示后,据悉又因高院内部观点相左被上呈最 高法院等待答复。帅英虽没有被第三次刑拘,正在家里等待最后的判决,但27万元早已 被扣押在案,同时可能面临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据镇上一个居民称,帅英被抓之后,镇 里掀起了一股退保高潮。⑨ 一起事实清楚的保险欺诈案,历时两年仍悬而未决,表面上看是运用民法规范解决民 事纠纷或运用刑罚手段惩治犯罪行为的争议,但从深层次的角度进行探析,不仅牵涉到实 务中刑罚权运用的能动性与谦抑性之间的矛盾,还牵涉到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两种定 罪评价标准的对立与统一,甚至关乎罪刑法定原则在刑事司法中的命运。笔者不揣浅见, 试图通过对该案的剖析,阐述自己的一些困惑和思索。 二、在系民或属刑的认定中坚守刑罚的谦抑 学者认为,刑法哲学的价值内涵包含公正、谦抑和人道。三者之中,公正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