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ppt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一、含义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二、性能功效 本类药物味多甘淡,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 三、适应范围 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证、黄疸、湿疮、泄泻、带下、湿温、湿痹等水湿所致的各种病证。 四、配伍方法 应用利水渗湿药,须视不同病证,选用有关药物,作适当配伍。如水肿骤起有表证者, 配宣肺发汗药;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湿热合邪者,配清热药;寒湿相关者,配祛寒药,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至于泄泻、痰饮、湿温、黄疽等,则应分别与健脾、芳香化湿、或清热燥湿药切配伍。 ??? 此外,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故利水渗湿药还常与行气药配伍,以提高疗效。 五、使用注意 利水渗湿药,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宜慎用或忌用。 六、分类 根据药物作用特点不同,将本章药物分为利尿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和利湿退黄药三类。?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一、性能功效 本节药物性味甘淡平或微寒,淡能渗泄,偏于利水渗湿,服药后能使小便通畅,尿量增多,故具有利尿消肿作用。 二、适应范围 用于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茯苓 薏苡仁 猪苓 泽泻 共同点: 茯苓、薏苡仁、猪苓与泽泻四者均味甘淡,皆能利水渗湿。都可用治水肿、小便不利、泻泄、带下、淋证等水湿为患,临床常相须为用。如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常配伍白术桂枝。 其中,茯苓、薏苡仁二者既能利水渗湿,又能健脾,具有利而兼补的特点,故脾虚湿盛者尤为适宜,常配伍人参、白术、山药等药。 不同点: 茯苓性平和缓,祛邪而不猛烈,扶正而不峻补,为利水渗湿之要药。其利水渗湿、健脾之力较薏苡仁为强。对于水肿,无论寒热虚实均可配伍使用。 取其利水渗湿之功,又常用于痰饮病眩晕、心悸、咳嗽等症(脾虚停饮),常配伍桂枝白术甘草,为治痰饮病之要药。 若脾胃气虚,食少纳呆、倦怠乏力等症,常配伍人参白术甘草。 并能宁心安神,又常用治心悸怔仲、失眠多梦等症。 此外,茯苓为寄生于松根的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所用部位不同,其作用亦异。 ①菌核的黑褐色外皮入药名茯苓皮,长于利水消肿; ②皮层下的赤色部分入药名赤茯苓,长于清利湿热; ③菌核内部白色部分入药名白茯苓,长于健脾利湿; ④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入药名茯神,又名抱木神,长于宁心安神; ⑤菌核中的松根入药名茯神木,长于平肝安神。 薏苡仁性微寒,虽利水渗湿、健脾之力较茯苓为缓,但又能除痹,清热排脓。又常用治: 1.风湿痹痛,筋脉拘急,尤宜于湿痹拘挛者。 2.肺痈胸痛、咳吐脓血、肠痈腹痛; 3.湿温初起,发热、胸闷不饥等症,常配伍杏仁、白寇仁等药。 薏苡仁健脾止泻宜炒用,清利湿热、除痹宜生用。 本品力缓,用量宜大。除入汤剂、丸散外,亦可作粥食用,为食疗佳品。 注意:本品性质滑利,孕妇不宜使用。 猪苓性平,作用单纯而利水渗湿之力较强,主治水湿为患。 此外,现代研究本品所含猪苓多糖具有一定的抗肿瘤、防治肝炎的作用。 泽泻性寒,利水之力与猪苓相似,又能泄热,尤善于泄肾火与膀胱之热,故下焦湿热者尤为适宜。并可用治: 1.水湿痰饮所致的眩晕(痰饮病眩晕),常配伍白术。 2.肾阴不足,相火亢盛之遗精盗汗,骨蒸潮热等症,常配伍地黄、山茱萸、山药等。 茯苓/药材茯苓 薏苡、药材薏苡仁 猪苓菌核/药材猪苓 泽泻、泽泻花、药材泽泻 五 苓 散 〖方源〗《内经·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内经·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组成〗 猪苓 十八铢[9g]去皮 泽泻一两六株[15g] 白术 十八铢[9g] 茯苓 十八铢[9g] 桂枝 半两[6g]去皮 〖用法〗 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方歌〗 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      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主治〗  1.蓄水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等。 3.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病机〗 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而成太阳经腑同病。外有太阳表邪,故头痛发热脉浮;内传太阳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不利,水液蓄而不行以致津液不得输布,则烦渴引饮,饮入之水不得输布则水入即吐,而成水逆。 君 泽泻(重用) ── 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 臣 茯苓 ── 淡能利窍,甘能助阳,为除湿之圣药。  猪苓 ── 苦以泄滞,甘以助阳,淡以利窍,能除湿利

文档评论(0)

一壶清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