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端刺络放血法治疗损伤后患肢肿胀15例.docVIP

肢端刺络放血法治疗损伤后患肢肿胀15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肢端刺络放血法治疗损伤后患肢肿胀15例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肢端刺络放血法治疗损伤后患肢肿胀15例 易荣(昆明市中医医院 650011) 【中图分类号】R245.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2-0280-02 刺络放血疗法渊远流长,是祖国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使用范围广,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立起沉疴,顿消痼疾,常可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笔者多年来采用肢端刺络放血法治疗损伤后遗患肢肿胀15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5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针灸科门诊,因外伤或手术后出现患肢肿胀持久不消,伴肢体麻木、疼痛或活动功能障碍。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16天,最长3月;扭伤者7例,钝器刺伤者2例,挤压伤者1例,骨折手术后导致者5例。 2 治疗方法 笔者临床所采用刺血方法为:患者卧床,暴露患肢的指、趾端针刺部位,点刺前先轻揉患指、趾0.5~1分钟,使之充血,右手拇、食、中指持针,左手握住患者已暴露指、趾端,局部消毒,用一次性采血针速刺0.5~1mm深度,每指、趾挤压出血3~5滴后用干棉球压迫止血即可,每隔3天放血一次,3次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未痊愈者休息一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治疗。有出血倾向和贫血者慎用,操作时要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3 治疗效果 痊愈:患肢肿胀消失,功能活动正常,计8例;有效: 患肢肿胀好转,功能活动改善,计5例;无效:患肢肿胀及功能活动无改善,计2例;总有效率86.7%。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49岁,于2006年7月12日就诊。主诉:右足底疼痛、行走困难一月。 病史:患者一月前因遭人抢劫被匕首刺伤右大腿后部,经外科清疮缝合后,伤口愈合良好,但后遗右足底疼痛,足不能着地,着地则刺痛难忍,行走困难,需扶拐行走。视其右侧足底色暗紫,触之则痛甚,舌暗淡,苔薄白,脉细弦。遂于趾端刺血后次日疼痛大减,右足能轻微触地,治疗3次后右足疼痛消失,行走恢复正常。 5 体会 中医认为,气血并行于脉中而充养全身。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其内属于脏腑而外络于肢节,行气血,营阴阳,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经络无阻,气血流畅,则机体健旺而无病,否则就会发生气滞血瘀而致一系列病理变化。对气滞血瘀者唯有去瘀生新,才能够通络脉,畅气血而愈病,刺血疗法正是为此而设。 笔者受《素问bull;缪刺论》“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阴之络,刺足内踝之下,然谷之前血脉出血,刺足跗上动脉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见血立已……”的启示,根据“血实宜决之,菀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施用剌络放血,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症结散而自愈。笔者刺络放血疗法所使用的手足指(趾)端部,为十二井穴(或十宣穴、气端穴)所在之处,为表里经络衔接联络之处,该部位在解剖学上有末梢神经(感受器)、末梢血管。有研究显示:针刺十二井穴可以调节离子平衡,改善微循环,通过传出神经使末梢血管循环得以改善。[1] 现代研究表明:刺血法可改变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快血流速度,使红细胞聚集性降低,变形性增强,血小板聚集性、黏性降低[2],红细胞往返活跃,血含氧量增加 [3],使得肢端“气血所出”,可疏通经络、泄邪祛瘀,使血壅得决而利,气盛得泻而畅,使神经营养增加,感觉恢复。 在针灸临床中,由于多种原因所致的气血功能障碍均可形成血瘀。而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是导致多种病理改变的关键,具有相当普遍意义。特别对于许多顽症,由于疾病迁延日久,病理变化虚实挟杂,给治疗造成很大难度 从辨证施治入手,抓住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瘀血祛除则新血自生这一关键,从祛瘀生新入手,改变病变机制,常能截断复杂病变中的恶性循环链,调动人体内的正气,改变人体内环境,恢复人体正常生理机能,使病情发生根本转变,收到显著疗效。故经有留血,宜“宛陈则除之”,调动人体内的正气,达到祛除疾病的目的。[4] 参考文献 [1]刘华,刘仲杰.刺络放血法治疗中风偏瘫麻木症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6,26(5):338. [2]秦任甲.血液流变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OOO:220 [3]吴峻,沈晓柔.刺血治疗前后微循环变化33例对照观察.中国针灸,2001,21(9):553~554 [4]李其英.针灸临床中的祛瘀生新法.中国针灸1999,(2):99.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