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游记散文浅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游记散文浅探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苏轼游记散文浅探 王莉芳 (安徽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2-0107-02 摘要:苏轼的一生是不平静的,他仕途坎坷数次被贬,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机会行走在路上,与山水自然亲密接触,从而进行天人沟通。他的记游散文内容广泛,具有深沉的哲思,既有时代性又有超越性,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一座高峰。 关键词:行走;哲思;时代性;超越性 一、苏轼的生平和踪迹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州人)。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他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与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章名世,号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他一生涉猎广泛,在诗、词、文、书、画等领域均有开创和贡献。苏轼的一生是极不平静的。他经历了宋朝五位皇帝的统治,仕途曲折,数次被贬,踪迹遍布中国各地。 苏轼童年、少年是在家乡度过的,二十岁时(嘉祐元年1056),他和弟弟随父到京都汴梁考试,结识了当时德高望重的欧阳修等高官显宦。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的文章得到欧阳修的赞赏,考中进士。 嘉祐六年(1061)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他与弟弟在郑州分手后写下了那首有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在这首诗里他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仿佛预示着自己一生的漂泊和寻觅。也是在凤翔,他为百姓祈雨,感动神灵,天降甘霖。为此,他写了一篇《喜雨亭记》刻在后花园的亭子上以示纪念。也是在这里,他还应太守陈希亮之约,写下了《凌虚台记》。 治平三年(1066)老父病逝,苏轼与弟苏辙扶柩归乡。神宗熙宁二年(1069)苏氏兄弟回到京都,王安石恰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清除异己和推行新政。神宗熙宁三年(1070)苏轼上万言书与神宗皇帝,激怒了王安石,遭到罢黜。熙宁四年(1072)他携家眷去了杭州。 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任团练副使。被贬黄州是苏轼官宦生涯的一次变故,更是他人生的一次转折。在黄州其间,苏轼对人生、生命、宇宙做了更加深沉的思索和探讨,写出了两篇足以代表他自己也足以代表我国游记古代散文的顶峰之作的《赤壁赋》。此后,他又流转于各地,直到1101年,病逝于常州。 我们追寻苏轼的踪迹,从他颠沛流离的命运中受到震颤,从而在阅读作品时更加能够体会他的伟大心灵。他的官宦生涯如果是经,勾画出人生的大体轮廓;他的诗词文章就是纬,是他心灵思想血肉丰满的完全体现;而他的游记散文又是连接着经和纬的那些点,是他人生的坐标。 二、苏轼游记散文的体裁内容 苏轼的记游散文从形式和内容上大题可以分为三类,以下分别述之。 (一)“亭台”类记游散文。 在中国古代,“亭”与文人士大夫一直有着不解之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亭,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亭最初是边防建筑之一,建在城上,用于休息和瞭望。秦朝时建亭编户,比如我们都知道刘邦发迹之前是“泗水亭长”。魏晋时亭的观赏集宴功能加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使兰亭得以闻名。隋唐时,特别是安史之乱之后,随着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士大夫追求享乐,私家园林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亭的作用就愈发重要,而与之相呼应的一种文体“亭记”就应运而生。在唐代,李白、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杜牧等均有“亭记”类诗文,对后来宋代“亭记”文章的创作起到铺垫作用。 到了宋代,“崇文抑武”的政策就更加鼓励了士大夫的享乐生活,而“亭”不仅是游乐之地,还是“政绩”的一种体现;在描写优美景致的同时,还流露着某种“歌功颂德”之意,包含着作者的政治理想或主观感受。“亭”,似乎成了一种抒发个体感受和观点的媒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九篇“亭记”无疑承前启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欧阳修之后,“亭记”文写作的范围更加自由而广阔。苏轼因为踩在巨人的肩膀上,因而看的更远。 苏轼的“亭记”类散文,比较有名的有《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灵壁张氏园亭记》、《三槐堂记》、《韩魏公醉白堂记》等。从题目上看都以建筑的名字命名的,有的是为自己所写,有的是应朋友之托而写。但实际上,对亭、台、堂本身并没有作过多精细的描述,而是记述建造此物的过程、命名的缘由,以及因此而抒发的情感、发表的议论。也就是,“以亭记事”“以亭抒情”“以亭议论”。当然,抒发的情和发表的论是因文而异的。大体来说,有如下几点:(1)抒发与民同忧乐之情,例如《喜雨亭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