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范振域教授临证经验分析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范振域教授临证经验分析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白塔岭办事处燕大社区卫生服务站 066000)
【关键词】 范振域;临证经验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8-0178-02
笔者的老师范振域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是国家第二批、第五批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范振域教授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是全国著名的中医内科临床专家,拥有深厚的理论积淀与实践经验。范老治学严谨,知识渊博,潜心于临床,临证经验丰富。其学术思想鲜明,对心血管系统疾病以及多种疑难杂证的治疗有自己独到的辨证方法,治疗效果独到。2012年至2015年间,我有幸跟随范振域教授,以传统方式继承学习老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从跟师临诊中真切 感受,从理论学习中深入思考,从独立实践中反复磨练,学业上获益丰厚,思想上感触良多。现就其范老临床经验中的几则验案分析如下:
1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属中医“心动悸,脉结代”范畴,《黄帝内经》虽无心悸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如《素问middot;平人气象论》曰:“……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1]177。《素问middot;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1]344。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首先提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病名,论述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且记载了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本病的基本治则,创立了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成无己提出心悸病因不外气虚、痰饮两端;朱丹溪认为心悸的发病应责之虚与痰;张景岳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王清任重视瘀血内阻导致的心悸怔忡,创立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范老认为本病是由心血不足,心失所养,或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血行不畅所致,在临床上常应用五参饮随症加减。五参饮首见于孙思邈著《千金翼方》:“五参丸,主治心虚热,不能饮食,食即呕逆,不欲闻人语,方:人参一两,苦参一两半,沙参一两,丹参三分,玄参半两。[2]126”现代药理发现,其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作用是符合心律失常病机的。
案1 陈某,男,50岁,2012年10月29日就诊。主诉:口干伴心慌、胸闷1个月。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因过度紧张劳累而出现口干,并且口干一发作即出现心慌、胸闷,伴有心烦郁闷、寐差,食可,二便正常,舌质红少苔,脉沉弦。证属气阴两虚、气机郁滞。治宜补益气阴,活血通络。方用五参饮加味:人参须12克,北沙参15克,玄参15克,丹参30克,苦参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麦冬12克,茯苓15克,生麦芽20克,生龙骨20克,生牡蛎20克,夜交藤40克,百合20克,柏子仁15克,郁金10克,水煎服10剂。二诊时,患者自觉心慌明显减轻,口干亦好转,但睡眠仍较差,原方加炒枣仁20克,续服10剂。三诊时,患者自诉除了睡眠稍差外,余已无明显异常,效不更方,原方续服10剂。随访至今心慌未发。按 经临床观察,本方对冠心病、心律失常属气阴两虚者,效果尤佳。范老在应用本方时常随症加减,如:心慌甚时加生龙骨、生牡蛎;心烦不安者加麦冬、百合;失眠者加夜交藤、柏子仁;胸闷胁胀、善叹息者加郁金、香附。
2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痛”范畴,胃痛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如《灵枢middot;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痛的发生与肝脾有关,如《素问middot;六元正纪大论》说“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1]714”《灵枢middot;经脉》说:“脾,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络胃,……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3]105”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如《外台秘要》中:“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4]”这里的心痛也是指胃脘痛。宋代提出质疑,直至金元的《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将胃脘痛的证候、病因病机和治法与心痛明确区分,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明清进一步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丰富了胃痛的内容,如《医学真传》书中说:“夫通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5]”为后世辨治胃痛奠定了基础。范振域教授治疗胃痛充分以中医传统理论为依据,根据中医理论对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认识,确立中医临证治则,巧妙用药。胃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其与脾一升一降,共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