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避开喀斯特生态脆弱环节,建构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摘要:文化生态学是西方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就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进行研究时提出来的命题,其内涵指的是具体民族文化对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过程和适应方式。而这一命题却遭到了另外一些人类学家内亭等人的质疑,认为由于社会历史文化过程的不同,两个民族即使处在同一生态环境中也会具有不同的生态行为。本文正是在对两种学术观点进行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任何民族的文化适应,不仅有生物性适应的一面,而且还应有社会性适应的一面,因而需要引入“社会性适应”这一概念才能解释文化对生态环境适应的复杂性。为此,如果我们从文化的社会性适应入手,探讨避开喀斯特生态脆弱环节,在民族地区建构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就可具有可能性。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喀斯特生态脆弱环节;环境友好型。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6)05-0044-05
The Thinking of Constructing the Social and Ecological Developing Mode of
Amity Environment, Avoiding Weak Segments of Ecosystem
??WU Zheng-biao??
(Jishou University,Jishou,Hunan 416000, China)Abstract:Probing into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Julian H. Steward put forward Cultural Ecology, which is the process and methods of idiographic ethnologic culture adapting to 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owever, Robert M. Netting oppugned this proposition, considering two ethnic groups cannot have the same ecological action even though they live in the sam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two views, this paper points out culture adapts to not onl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ut also society. Therefor, according to cultural adaptation to society , it is possible to construct the social and ecological developing mode of amity environment in the areas where minorities live in by avoiding weak segments of Karst ecosystem.
Key words:Cultural Ecology;weak segments of Karst ecosystem;the mode of amity environment
一
从20世纪50年代起,文化人类学家就文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做过系统的研究。斯图尔德(Julian H.Steward)在此项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生态学”(Culture
ecology)这一命题。[1]文化生态学指的是具体民族文化对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过程和适应方式。斯图尔德认为,一个民族周围的生态环境对其文化的形成通常具有直接的模塑作用,而人们为了适应环境,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相应地形成什么样的文化与之相适应。此后,一些文化人类学家如韦达(A?P?Vayda)、拉帕波特(R?A?Rappap)、麦凯(B?J?Mccay)、贝内特(J?W?Bennett)、唐纳德?L?哈迪斯蒂(Donald L?Hardesty)等人对斯图尔德开创的研究领域进行了延伸,并在其它民族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但是,斯图尔德的这一理论仍有其局限性,并遭到了来自内亭(Netting,R?)等人的质疑。内亭认为,由于社会历史文化过程的不同,两个民族即使处在同一生态环境中也会具有不同的生态行为。[2]凭借内亭的质疑,可以看出任何民族的文化适应,不仅有生物性适应的一面,而且还应有社会性适应的一面。为此,需要引入“社会性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