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边墙窑,挖在长城上
陕北榆林地处河套之南黄土高原与草原的接壤区,古时是农耕民族防御游牧民族而构筑防御工事的必然地带。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王朝几乎都在陕北修筑过长城。如今陕北榆林地区共存有6个历史时期的长城,是我国长城最多的地区。
陕北榆林地处河套之南黄土高原与草原的接壤区,古时是农耕民族为防御游牧民族而构筑防御工事的必然地带。从战国时期开始,历代王朝几乎都在陕北修筑过长城。如今陕北榆林地区共存有6个历史时期的长城,是我国长城最多的地区。
这里靠近内蒙,连接沙漠,一到春秋天便黄风四起,沙尘漫天。长城固有的防御功能在这里又成为了人们生活居住的一堵天然的挡风墙,于是数百年来当地的老乡便把他们的住所――“窑洞”直接挖到了长城上。一来,长城在发挥它军事防御功能的同时也保护了住在它“身体”里的人民,抵御了风沙的侵袭;二来,这里多沙少土,土质又不好,而长城上的土质却非常的坚硬。这样的窑洞除了坚固无比之外还有取材方便、冬暖夏凉的优点。黄土夯筑的长城具有着重要的历史、文物和文化价值,因而长城窑同长城本身一样也具有着特殊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窑洞越来越多,慢慢地深入到长城墙体之下,人居和城墙浑为一体。
砖井镇的长城窑
榆林市定边县有个砖井镇,这个地方我经常路过,从来也没有发现它有什么特别之处,直到一天安边文化站的李生成告诉我说砖井镇一带的长城很不错,而且砖井镇还是个古城,那里有很多人家把窑洞挖到了长城上,住到了长城里面,这才引起了我的注意。
后来查资料我才知道原来砖井是明成化年间修建的古镇,是陕北明长城38个营堡之一。只是古镇的位置距公路还有一段距离,我经常路过的是后来新建的镇。
李生成是一个摄影家。他说陕北境内的长城他是一步一步用脚量出来的。老李对长城有着特殊的情感,拍摄了数千张的长城照片。他强烈推荐我到砖井去转转,那一带的长城不错,而且那些挖在长城上的窑洞挺有意思的。在长城上挖窑洞居住的方式在陕北较为少见,而且砖井的长城窑数量多又比较集中,非常具有代表性。当地人把长城称为边墙,因此那些挖在长城上的窑洞就叫边墙窑。
此后我数次到砖井,拍摄边墙窑,记录那些边墙窑里人们曾经生活的印记。
他们住在长城窑里
我第一次来到砖井,在当地老乡的指导下,穿过新建的砖井镇,来到横贯古城的长城脚下,找到了一家住在长城脚下并且还在使用边墙窑的人家。
这是一家淳朴好客的陕北人,我跟主人说明情况后,男主人便让我住在了他家。他家的后面便是长城,沿着城墙有一排整齐的边墙窑,他的老伴正在窑里做饭。听说我是来看窑的,便说:前几年这一带的边墙窑住的人还很多,这几年生活条件好了,家家都盖起了新房,基本上都搬出去住了,现如今住边墙窑的基本上都是年龄大的老人,绝大多数的长城窑都成了放置杂物的闲窑,她家从去年开始便当作厨房了。她还说这几年来这里参观的人多了,她家的窑里偶尔也住人,都是客人要求住。我提出能不能也在里面住一晚,她赶紧说,不行了,闲置时间太长了,放置的杂物也多,不能住了,再说了,还有老鼠。
安顿好行李,我翻上房东家的猪圈墙登上长城,在古镇的城墙上、长城边上走了又走,转了又转。站在一处最高的城墙上四下望去,远处灰茫茫一片,周围稀稀松松的有些树木,没有水也看不到山。厚厚的土城墙围成了一圈,城墙上除了自然侵蚀的印迹外,还留有许多人工挖凿的痕迹:废弃的窑洞、放蔬菜的菜窖、猪羊圈、柴火垛以及被挖开的豁口。城里面是平整的农田,有农民吆喝着牛在犁地,几个孩子在城墙上追逐嬉戏。在城外的地里,几个人顶着夹带着沙土的风翻着自家的沙地,城墙脚下四处堆有厚厚的沙土,有些地方的沙已侵袭到了城墙的半腰,城墙上的城砖已被拔得一干二净,只有那土墙上留下的一层一层城砖的痕迹,诉说着古城昔日的伟岸。明长城从城边擦肩而过,慢慢地消失在遥远的天际。
下了城墙,我朝城外翻地的人们走去。因为风沙较大,妇女的头上围着厚厚的头巾。一个妇女看见我在拍照,便羞涩地转过脸去说:我们农村人浑身土,满脸灰,被太阳晒得粗皮黑肉的不好看。
“其实哪里的人都一样,我也是农民的后代。再说了,太阳晒红了晒黑了健康,皮肤厚了防风。”听我这么说,她笑了,一边抡起铁锹拍打着翻起的沙土一边说道:这里有什么好看的。我说:这里有长城和古镇,还有长城上挖的窑洞,好看,有意思。她说:我们家原先也住在长城上的窑洞里,前几年盖下新房子搬出去住了,就在你去的那家的前面。
拍了几张照片,我坐在离她不远的田埂上,同她闲聊了一会。临走时我问了一句:别的地方地都种上了,你们怎么在这个时节翻地?都种什么?她说:这里的地沙很大,只能种向日葵,种别的不行。
我离开挥锹扬沙的她走到城墙豁口就要进去时,她在背后冲着我喊了一句:你应该秋天来,那时葵花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