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离骚》与《天子游猎赋》的渊源和异变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论《离骚》与《天子游猎赋》的渊源和异变
李兆玉
中南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在中国文学史上,《离骚》与《天子游猎赋》分别代表了楚辞与汉赋这两种文体既有密切相关而又大相径庭的文体。前者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而后者亦是盛开在辞赋史上的一株奇葩。从屈原到司马相如,从楚辞体到汉大赋,二者之间的渊源一直是治骚者及赋作家孜孜不倦所探求的。
关键词:屈原;《离骚》;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渊源;异变
《离骚》是屈原呕心沥血之作,是中国古代最瑰丽的一首抒情长诗,而开启一代恢弘富丽的美学范式的《天子游猎赋》,是司马相如在吸收其精华基础上的气势恢宏之作。诚如王国维所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二者作为两个不同时代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探究的。
一、《离骚》与《天子游猎赋》的渊源
(一)以“爱国主义”情怀为终归
《离骚》所蕴含的“屈骚精神”是极其丰富而有生命力的,对“屈骚精神”的探讨自古以来就是治骚者的主流,其争论的焦点始终在个性精神与爱国精神两个方面,正如潘啸龙所说“在屈原身上,存在着两种看似矛盾而其实统一的lsquo;屈骚精神rsquo;,即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lsquo;抗争精神rsquo;和不为任何摧残而移易的lsquo;忠贞精神rsquo;。”他在《离骚》这篇绚丽多姿、气势雄伟、情意真挚的抒情长诗中,抒写了他对恶草奸佞的痛恨之情,对美政的追求和热爱,以及对祖国及自身的忧患,而这些复杂个人情感产生最主要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他强烈的爱国热情。
司马相如,他的爱国情怀亦体现在他“尤著公卿者”的赋作中,《天子游猎赋》既是对大汉统一帝国高唱的赞歌,又是对汉武帝时期美政的彰显,这些都与国家强大密切关联,这种强烈的自豪感均来自他对大汉帝国深深地爱。相如描写了子虚所炫耀的宫廷奢华之美,乌有所宣扬的君德之厚,虽未达到讽谏的效果,但是也不能抹灭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们作品最终的旨归都是他们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他们的作品,也是他们人格中最耀眼的闪光点。
(二)以“大”为美的审美倾向
《离骚》是楚辞体无可比拟的典范,它在先秦诗歌史上开拓性的表现之一就是体制之大。《离骚》中写屈原的几次漫游,漫游队伍浩浩荡荡,场面神奇壮观,充分体现了骚体这种以“大”为美的特色。在他上天入地的探索中,有大量的铺陈、夸张和想象的运用,它们把以“大”为美的审美倾向发挥到了极致。幻境中塑造的仙境同自然景物、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现实人事构成一个绚丽多姿的庞大意象群,它们不断地变幻组合,把读者引入一个神秘莫测的奇妙境界,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美轮美奂、绚丽多姿的世界中。
汉赋也以鸿篇巨制,气势恢宏盛名于后世。汉赋不仅篇幅宏大,所描写的场面富丽、全面、令人眼花缭乱,而且还包含了蕴育于其中的雄奇气势。相如《天子游猎赋》虽写的是诸侯、天子的游猎,但是赋中所写天子上林苑景物华美,声势浩大,场面惊人。这个苑囿已难用“大”来形容,它已不是现实中的上林苑了,而是赋家再现“大”和追求“大”的统一体。《西京杂记》载相如语云:“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包括宇内,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他的“赋迹”、“赋心”说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论述了汉赋“以大为美”的倾向。
二、从《离骚》到《天子游猎赋》的异变
(一)从极具“悲壮美”到“巨丽美”的异变
“以大为美”是源自于原始先民的审美意识,屈原在他的上下求索中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奇幻的世界。秦汉大一统之际,华夏民族以“大” 为美的审美意识进一步加强并在汉大赋中得到了全面的展现。
《离骚》是屈原人生悲剧的再现,作品中展现的真善美和伪丑恶的冲突,既是他的人生悲剧,也是社会悲剧。陈炳良先生指出“他被两种力量所撕扯——一方面是行将崩溃的社会和道德秩序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他内心的难以抑制的要建立新秩序的要求。”屈原最终的选择是投江而死,以死来明志,以肉体的毁灭来求得精神的永生,这是人格的悲壮美。他为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经受了可怕的折磨和苦难,他绝望、愤慨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借《离骚》抒发自己的一腔热血,其中具有难以言说的悲壮美。
不同于《离骚》美的“悲壮”,汉大赋的美是“壮丽”、“巨丽”的。这里的“丽”,指的是一种鲜明而强烈地诉诸人们感官的美,让人产生一种愉悦。这种“丽”首先表现在体制的宏大上,其次是表现的内容和描述的对象弘大而广泛。汉代的赋区别于楚辞的地方,在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