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潜、李贽的“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辨.docVIP

论陶潜、李贽的“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辨.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陶潜、李贽的“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辨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论陶潜、李贽的“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辨 过安琪 提要 |在中国古代乐论中,以陶渊明为首的一派提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观点,认为“人声”胜于“器声”。李贽则突破传统观点大张旗鼓地提出了相反的意见,对“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观点进行了否定,认为“器声”胜于“人声”。此二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的一道独特风景,反映着我国古代音乐表演艺术审美观念的碰撞与融合。 关键词 |中国古代乐论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陶渊明 李贽 中图分类号 | J60 作者信息|过安琪(1983-),女,江苏无锡人, 广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广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541004。 在中国古代音乐理论中,陶渊明率先明确地提出了“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观点,而李贽则对此加以驳斥,对“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观点进行了明确否定。在此,此场辨争反映着我国古代音乐表演艺术审美观念的碰撞与融合。 一、陶潜论“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在中国音乐理论史上,“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观点最早见于东晋陶渊明的《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温尝问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 此段传文是陶渊明为其外祖父孟嘉所作。在上引传文中,孟嘉根据恒温所问而答曰“渐进自然”。在此,孟嘉是出于认同恒温“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之说才会有所答的。在此,虽然“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进自然”的观点是来自于孟嘉,但是其亦是为陶渊明所肯定的,其依据有二: 佐证一,在《孟府君传》一文中,陶潜对其外祖父孟嘉不无溢美之词: 谨按采行事, 撰为此传。惧或乖谬,有亏大雅君子之德,所以战战兢兢,若履深薄云尔。 赞曰:孔子称:“进德修业,以及时也。”君清蹈衡门,则令问孔昭;振缨公朝, 则德音允集。道悠运促,不终远业。惜哉!仁者必寿,岂斯言之谬乎! 从以上两段文字来看,陶潜对于外祖父孟嘉的德行、气度和情操是十分敬仰的,故其言行、思想必然会受到其外祖父的一定影响。 《孟府君传》记载孟嘉“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并且还曾受到“辞荣不仕”的许洵的赏识,二人“雅相知得,有若旧交”,此二事例足可说明孟嘉具有恬和淡泊,超然绝俗的风神意趣,而此种风神意趣不也正是陶渊明所具有的吗?从此点来看,陶渊明在为人、思想等各个方面受其外祖父孟嘉的影响是颇深的。如此说来,陶潜的音乐理论思想受到孟嘉的影响也自然是在其情理之中的事。 佐证二,陶潜素尚好老、庄,服膺玄学,曾在《lt;归去来兮辞gt;序》中自言:“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可见,陶渊明亦是崇尚“自然”的。另,陶潜在记录此段问答时语中还颇带欣赏之情。故据此而言,孟嘉所肯定的“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进自然”说亦是为陶渊明所认同的。 在此,既然“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亦为陶渊明所认同,那么何为“丝”、“竹”,何为“肉”呢?对此,近人钱穆先生在其《略论中国音乐》一文中言道: 中国古人称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丝竹乃器声,肉指人声。 据此,“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含义即在于强调“人声”胜于“器声”。其实,《孟府君传》中“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思想最早可溯源于《礼记middot;郊特性》: 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 根据此段文字,《孟府君传》中“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观点不仅继承了《礼记middot;郊特性》“歌者在上,匏竹在下,贵人声也”的思想——“人声”胜于“器声”,同时有所创新的是它还明确地指出了“人声”胜于“器声”的原因即在于“渐进自然”。 在此,关于“渐进自然”的具体含义陶渊明并未予以明示,但是联系其前后文字来进行分析,还是可以见其端绪的。下面,且看与其相关的一段文字: 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旁若无人。温尝问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尔。”又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中散大夫桂阳罗含赋之曰:“孟生善酣,不愆其意。(《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根据此段文字来进行分析,“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旁若无人”一句是为总括性的文字,而此文字后所列举的三段事例皆是为总括性文字的论证依据,主要在于论证孟嘉“任怀得意”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