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五千年前水乡人的水域之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良渚,五千年前水乡人的水域之城   在良渚,四五千年前曾经存在、曾经辉煌的这样一支部落,留下了祭台、城垣、水井等大量的生活足迹,留下了数不清的诸如玉器、石器、陶器、纺织品之类的器物,这一切足以让我们惊艳,也让我们神往。   对于良渚文化的认识上,最根本的脱离不了一个“水”字,因为,良渚文化的民族是一个东夷民族,是蚩尤民族,是一个“吃鱼”的具有水上生活习性的社会,是以风帆舟船水世界为联系纽带,创造了一个民族的水文明社会阶段。      构筑土金字塔。离日月天空更近――良渚人是这样祈祷着      今天我们得以走近良渚,首先碰面的是那些高土墩的一个个被发掘,良渚文化的神秘面纱才慢慢掀开。   想象里总是这样的景象:江南禾苗起舞的时候,微风过处,绿波层层,就在那绿波中,却“坟”起一个个土墩,像海中的小岛屿。登上土墩顶远眺,四望如砥。这里离水田远了些,这里离目月星辰近了些。江南从水中升起,水走了后留下的是一抹平地,哪来的高墩?这些无字的高墩,却经常会露出些无字的玉、陶、石件来告诉你,在这上面,曾经是否有先王俯视大地,指点江山。这些土墩,现在有了新的名字,那就是被称为“东方的土筑金字塔”。   经过专家们的考古发现,就是这些被称作“土筑金字塔”的高土墩,都是良渚先民用人工堆筑而成。从20世纪70年代在江苏苏州发掘的草鞋山良渚遗址,到后来在常州武进县寺墩遗址,上海福泉山遗址,余杭反山、瑶山、莫角山等遗址均有发现。这些高土墩长、宽都在八九十米甚至百米以上,高度在十米甚至二十米以上。而且,这些高土墩,都是良渚先民在原有的高地上用人工运土堆筑而成。   堆筑高土墩有非常务实的说法是为了防潮。因为四五千年前的太湖流域遍布沼泽河流,遇到雨季就成汪洋泽国,部落首领为了死后灵魂不受大水侵扰,在生前动用大量人力堆筑高台,地位较高的贵族死后可葬在高台。这似乎是很合情理的事。   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有死后灵魂升天的观念。良渚先民堆筑高台,又在台上安葬死人,是因为高台离天堂近一些。由此我们自然要联想到,与良渚文化几乎同时代的古埃及先民为法老们所建造的寝陵――金字塔,目的是要让灵魂离日月天空更接近。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者几乎是殊途同归的。      水行有船,陆居有屋――良渚人是这样生活着      四五千年前环太湖流域的这片区域,曾经是一片汪洋。海水退去,良渚人就选择沿海岸这样一带环境良好、水网密布的地方作为自己的栖息地。他们在这里生产、生活,并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原始的文明。   今天我们讲:“若要富,先筑路。”良渚先民也早已有了这种观念,要出行,先造船;要生存,先造屋。   在杭州水田畈、湖州钱山漾和江苏溧阳沙河等良渚遗址中都曾出土过不同式样的木制船桨,就此可以推想,良渚先民生活在水网密布的江南地区,现实的需要迫使他们早就学会了渡河的方法――驾舟。20世纪50年代之后,考古专家们又在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的良渚遗址中多次发现了良渚先民的建筑遗存。当时民居的建筑形式根据这些材料也可以大致构想出来。   陆居有屋,且不是简单的屋子了,良渚人有这样高的建筑水平,着实让人不敢相信。最为惊异的是,在张家港鹿苑乡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作为建筑基础的木柱,其直径在十八到二十五厘米,是一种用木头构筑起来的住宅。专家测定这种木构建筑具有相当强的抗风能力,能抵御八至九级强度的大风。   聪明如良渚人,创新如良渚人,真让今天的我们既惊讶又欢喜。   水行有船,陆居有屋。这便是四五千年前良渚先民早已构建的生活状态了。      两条大坝阻挡西、北两方洪水――良渚人从漂泊到定居      随着考古调查的不断深入,考古学家在遗址群的北侧,发现了一条与天目山余脉走向完全一致的“塘山土垣遗址”,它是一条高大的土埂,与西险大塘相似。塘山遗址南起瓶窑的榜栳山与南山,往北到彭公的毛元岭,由毛元岭转弯向东,经瓶窑的西中、安溪的石岭、中溪、安溪至下溪湾,全长10余公里,宽度在40~70米不等,现存高度3~5米。   从考古学角度来分析,塘山土垣即是良渚文化时期的西险大塘,它不但担负着良渚中心遗址群的保卫工作,也直接保护着杭嘉湖地区的安全。塘山遗址与现在的东苕溪走向完全一致,是东苕溪流域最早的防洪设施。   最新的考古调查与分析表明,良渚塘山土垣遗址的水利设施主要是阻挡西北面的洪水,不能阻挡安吉、湖州、德清等地的洪水。那么良渚先民又是怎么来解决那里来的洪水呢?在遗址群上游调查中有惊人的发现?先民们在原彭公乡北去湖州,西去安吉的三叉路口,向西顺山势走向,利用山与山之间山凹处,用人工堆筑了一道防洪大坝,考古时称其为“彭公大坝”。这两条大坝就是阻挡分流西、北两方洪水的。这两条大坝,大大减轻了塘山土垣遗址大坝的压力,确保了良渚中心遗址群的安全。   可以说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