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以来白银地区儒家文化教育发展因素分析
[摘要]明清是白银地区儒家文化的奠定时期,也是白银地区文化的成型时期。文章通过对相关因素的分析,试图为人们提供一个理解白银地区文化发展迟缓的理路,从而为未来文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关键词]明清;儒家文化;白银地区
[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4-0030-03
明朝建立后,为了防止河西大小松山蒙古残部势力的侵袭,在黄河两岸,采取了“空其地于河上”的政策。会宁则降州为县,财政困难,民生维艰,文化教育事业在明初叶极为薄弱。正统二年(1437),置靖虏卫,境内开始形成一文一武两大政治中心。靖虏卫的卫庠及会宁县学宫正式建立,真正的文化教育才算开始。此后,文化才真正纳入儒家文化圈,逐渐受到儒家文化的侵染,从而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底蕴。
明代是甘肃本土文化的成型时期,也是白银地区文化的成型时期。
从大的文化教育环境看,儒家思想虽然产生于先秦时期,在汉武帝时又被定于一尊,但是它从最初的萌芽状态,到受到官方的扶持,再到被全体老百姓自觉地加以信奉,是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的。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林认为:“儒家思想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主流意识形态,那是在唐代以后。从汉代一直到魏晋南北朝,中国人的思想还是比较混乱的,信佛教的、信道教的、信儒家思想的,各种信仰都有。到了唐代以后,儒家的思想才定于一尊,到了宋代,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才变得不可动摇。”正是这样一种情况,决定了地处边塞的白银地区受到儒家思想的启蒙较晚,明清以后才开启了文化教育之先河。
明代以后,白银境内有了儒家文化教育,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一、儒家思想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主流意识形态
儒家思想不可动摇的统治地位的确立,也是由于儒家文化推广体系已经走向成熟,被统治者自觉不自觉地所奉行,当时境内官员的办学行为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二、统治者的重视
明朝建立后,开国皇帝朱元璋极为重视教育。据《明史#8226;选举志》记载:“洪武二年(1369),太祖初建国学,谕中书省臣曰:‘学校之教,至元其弊极矣。上下之间,波颓风靡,学校虽设,名存实亡。兵变以来,人习战争,唯知干戈,莫识俎豆。朕惟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校,延师儒,授生徒,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于是大建学校,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一……”正是在统治阶级的如此重视与倡导下,才逐渐开启了白银的文化教育事业。
三、甘肃大的文化教育环境得到了改善
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封诸子为藩王,其第十四子朱被封为肃王,就藩府甘州。惠帝建文元年(1399),肃王府迁至兰州。藩王来甘肃时,带着大批的护卫甲士、巫医乐师,还有来自江南等地的学者、工匠。在他们的带动下,甘肃各项事业得到发展,尤其促进了文化的全面发展。其中江南的学者为甘肃培养了著名学者段坚(其祖先就是从山西随肃王而来的),而段坚则培养出彭泽、段续等一批才子。在这些学者们的带动下,明代甘肃地方文化日渐兴盛,这无疑也对白银地区文化教育形成一种促进作用。如上面提到的彭泽,曾在法泉寺读书,其诗据说品味极高,在提高法泉禅寺的知名度、对明清两代法泉寺的繁荣产生深远影响的同时,对靖虏卫的文化发展无疑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正是由于文化发展环境的改善,人们对文化教育发展的自觉意识增强,从而形成一种人们对文化普遍的追求意识。
四、地方官员的勤政及对教育的重视
从明清儒家教育的发展看,作为儒家出身的官员,推行儒家教育的自觉意识相当强,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儒家“传教士”的角色。据《会宁县志》载,洪武六年(1373)筑会宁新城后,知县郁斌即于城西建学宫,知县刘缙续建完成。正统十三年(1448)重修。成化初知县翟良佐增修。弘治十三年(1500),以庙宫卑陋,迁于城北隙地草场,知县傅恩、樊侯相继任其役。嘉靖十四年(1535)又迁于城东。嘉靖三十二年(1553),因城东校址不出人才,复迁于城西旧址。万历六年(1578),知县高拱辰修。据《靖远县志》载:靖虏卫办学情:正统二年(1437),重筑会州城,置靖虏卫,都指挥佥事房贵、指挥使常敬、同知朱能等共同商议,以为卫治既设,武备足以防治地方,学校未建,不足以培养人才,振兴地方,遂奏请朝廷,筹建学宫,于正统三年修建学宫,此乃靖远兴学振文之滥觞。自此,“人皆陶淑礼乐,笃于伦理,漓者淳,薄者厚,文事武备,两为兼尽”,风化渐开,人文始著。据《景泰县志》载,乾隆四十年(1701),江苏栗阳监生史载衡秉职红水,见县邑“蕞尔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