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田野石刻自然损坏机理及防护措施
[摘要]田野石刻长期暴露于野外,受到自然环境、人为原因等侵害的几率较大,保存状况堪忧。本文以西安地区明秦藩王朱尚炳墓前石刻为例,从石质本身的性质、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等几方面,分析了石刻受损的原因,并从表面清洗、加固、断裂连接、封护和改善周围环境等方面阐释了石刻的防护措施。
[关键词]田野石刻;自然损坏机理;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K8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0-0055-03
西安地区是田野石刻文物保存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由于石刻保存的特殊环境及自然条件,这些石质文物都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侵蚀和破坏,或者风化严重,或者酥碱粉化、断裂、残破,或者霉菌、苔藓滋生蔓延,或者伤痕累累、裂缝条条,或者溶盐析出结晶……这些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石质文物的长久保存。为了改变田野文物常年自然损坏的现状,本文以明秦藩王朱尚炳墓前石刻为对象,对田野文物自然损坏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并采取了一些试验性的保护措施,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 石刻基本情况
朱尚炳墓位于西安市南郊少陵塬上,长安区大兆乡东伍村以北500米处,是明朝第二代秦藩王朱尚炳的墓葬。墓葬前现存石刻12件,分东、西两列排布,其中麒麟2件、石马6件、石人4件。
二、 石刻侵蚀情况
这批石刻建成年代在明朝初期,距今600年左右,长时间的野外暴露,遭受了很大程度的侵蚀和破坏。首先,苔藓、霉菌滋生普遍,严重影响石刻外观。其次,由于石刻下半部分长期埋藏在地下,使石刻表面部分被土锈及可溶性盐覆盖,石马和麒麟的腹部尤为严重。再次,石刻的裂缝较为普遍,几乎每件都有,小则1~2毫米,大则10毫米,威胁着文物安全。
三、 石刻损蚀机理分析
对于石刻,特别是露天保存的石刻,损蚀的原因主要有石质本身的性质、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作用等几方面。
(一)石质本身的性质
这是损蚀发生的一个直接内在因素,因为石质的种类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成分、孔隙率和胶结构类型也不同,对文物的影响也就不同。对这批文物我们做了取样并进行X衍射测试,对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这批石刻的主要成分为方解石,还有极少量的粘土矿物,伊利石与白云母相似,但多镁、铁和蒙托石,因而极易风化。
由于石质的孔隙率相对较大,所以,机械强度小,而易于吸收酸、水及有害气体,又因其泥较多,遇水发生水化,使石质文物微粒增大,造成石质膨胀,因而造成文物表面出现裂缝和剥落。
(二)物理因素
这里的物理因素包括温度、水、盐分的物态变化。
1.温度
这批石刻暴露在少陵塬野外,而这里地处温带半干旱气候,冬春日温差平均在15℃以上,夏季昼夜温差在10℃以上。由于温差大,加之石质文物各组成部分的膨胀系数不同,所以,白天经过暴晒表面石质迅速膨胀而内部影响较少,到了夜间温度迅速降低,石质表面比内部收缩冷却快,因而造成石质内层与表面平行的裂缝。由于石质表面成分也不同,同样会造成垂直于表面的裂缝,如此反复,裂缝的宽度和深度日益加深。
2.水
这批石刻中的粘土矿物和碳酸盐混在一起,具有可塑性、吸水性。吸水时强烈膨胀,所以,水渗入石刻后,在冬季温度降至0℃以下时结冰,体积增加1/11,对裂缝两壁产生600公斤/平方米的巨大压力,使裂隙加大,温度升高时,冰又变为水,继续深入渗透,填满空隙,反复结冻融化,使石质文物损坏。
3.风
少陵塬海拔600多米,四周全无遮挡,秋冬季风速较大,平均风速5米/秒。同时,风还携带黄土高原的粉尘以及颗粒状砂土,对文物进行磨损破坏,经过长时间的摩擦,会造成石质文物细部漫漶模糊。
4.盐
由于这批石刻部分埋于地下,所以,岩石空隙中含有盐分。前述石刻表面有白色盐类以及红褐色难溶物,我们对这些盐分取样进行分析,经过溶解、过滤、浓缩烘干、称重、计算后,得出不溶物的比例为92.83%,溶盐的比例为9.175%。
对溶盐进行X衍射测试,分析得知其中石膏占98%,还有少量碳酸钙。白天温度升高时,孔隙中的水分蒸发,盐分增多,浓度增加至饱和,结晶体积膨胀,对周围产生压力,形成裂缝;而在夜间,吸入水分(主要是大气和土壤中的水分)形成溶液,渗入石质深处。
(三)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主要指有害气体等使石质文物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引起石质酥粉。
(四)生物作用
生物风化对石刻有机械作用,也有化学作用。苔藓、藻类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出各种有机酸、硝酸、碳酸、亚硝酸、草酸、柠檬酸等,进而对石刻进行腐蚀。
综上所述,这批石刻的损蚀主要是以物理和化学作用为主,而这些作用不是简单独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