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铁匠铺的黄昏
我所认得的只是一扇通往黑暗的门。
门外,旧车轴和铁箍在生锈;
门内,被锤击的铁砧发出短促的鸣响,
还有火花,那不可预测的扇形尾巴
或者,一只新蹄铁在水中变硬,嘶嘶作声。
――摘自(爱尔兰)希尼《铁匠铺》
铁匠在今天越来越少了
“叮当、叮当……”一个健硕的汉子在打铁。通红铁条在铁锤重击下,由暗红而玄黑,汉子专注地凝望着慢慢变形的铁条,思考着什么。旁边,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拉着风箱,痴痴地望着熊熊炉火,也在思考着什么……这是我虚拟的一个场景,朝代应是魏晋,汉子就是“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书生就是向秀。
也许是我景仰的嵇康好打铁的缘故,多年来,我对乡村铁匠一直怀有特别的敬意,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他们的寻找。
可是这寻找,却越来越难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甚至八十年代,几乎所有乡场上都能看见铁匠铺。铁匠是乡村的魔法师,虽终日面对一座炉火,但一把把散发出铁味、经他们的手反复锻打出的农具,却亲证了每一个播种与丰收。取暖、照明、熟食之外,是铁匠发现了火的又一种伟大用途。但是上八十年代中期,由于市场对农具的需求日益减少,很多入不敷出的铁木社难以为继,濒临破产。时至今日,想找一家铁匠铺子拍摄采访,都费了我们好大力气。最后好不容易打听到,成都双流县黄龙溪有一家,至今仍在打铁。
古镇黄龙溪因古谚“黄龙渡青江,真龙内中藏”而得名,铁匠铺位于复兴街16号,对面并排着两家饭庄,一家叫“珍珠豆花”,一家叫“樊记肥肠粉”。复兴街为百年老街,虽古色古香,但商业味很浓,一家挨一家全是出售旅游纪念品的商铺。铁匠铺蓝底白字的望子因为不协调,反而特别惹眼。
师傅王世旭,57岁人,打铁40年,先后带了八个徒弟,但已全部改行,大多当了建筑工地的小包工头。“既然你们来了,我就露一手铁匠的绝活。”人手不够,他便叫对面“樊记肥肠粉”的老板樊春明帮忙。樊老板看上去和王师傅年龄差不多,想不到的是他也曾打了几十年的铁,这些年黄龙溪大力发展旅游业,樊师傅与时俱进,改行当了饭庄的跷脚老板。毕竟在铁匠铺摸爬滚打几十年,闻惯了铁味,他爽快答应给王师傅当助手,不过就要午饭后才来。
铁匠的祖师爷是太上老君
王师傅的铁匠铺约二十来平方,比我见过的火井镇老庾师傅的铁匠铺和平乐镇王长寿师傅的铁匠铺都要大。炉灶、风箱、铁砧、铁锤、火钳、煤炭、需要锻打的铁器和已经锻打成型的铁器,是铁匠铺全部家当和摆设。跨进铺子,风箱旁边墙壁上贴的一张红纸吸引了我。略显陈旧的红纸上用毛笔写着:“太上老君神位开炉大吉”。
王师傅告诉我,就像木匠要供奉鲁班一样,凡铁匠都要供奉太上老君,过去每逢农历五月二十,铁匠们都要休假一天聚会祭祀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是我们铁匠的祖师爷!”这个传说王师傅是听师傅的师傅讲的。据说太上老君有一手打铁的好手艺,一天,一个人去讨教,见他不用铁砧,竟把烧红的铁块放在膝盖上锻打。来人吓坏了:“你这般打铁,不怕把皮肉烧焦吗?”太上老君哈哈一笑:“有什么可怕的?铁块烫去我一层皮,我就打去它一千层皮!”从此,不仅铁匠拜太上老君为祖师爷,那些铜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铁匠也跟着祭拜起来了。不知道是不是太上老君够有面子,拜他为祖师爷的铁匠从旧社会起就是颇有地位之人,比如四川著名的袍哥组织,是铁匠就可以加入,而理发师、洗脚工之流就不准加入。
到了新社会王师傅们当铁匠时,打铁的日子也很滋润。“当时我们的收入,比双流县委书记只少一元钱。书记每月工资七十元,我们每月收入可以达到六十九元!每生产销售一把锄头,政府还要补助我们八角钱。那时,猪肉价每斤六角八,大米每斤才八分二,每月收入近七十元,你说高不高?我们镇上的书记每月才二十多元哦!”王师傅边说边把左手伸向我:“你看这只‘英纳格’就是当时买的,都戴三十多年了,走时还相当准。花了我一百多块钱,当时黄龙溪还没有一个人戴!”王师傅感叹道,对当年的大款生活颇有些留恋。
可惜,王师傅大款般的铁匠生涯仅几年便烟消云散,风光不再。1975年夏天,因为营养严重不良,王师傅打铁时多次晕倒――打铁是个体力活,一个月才半斤肉,身体哪吃得消!
铁匠这口饭实在不好吃
打铁这种原始锻造工艺,虽然落后,但很实用;虽然简单,但不易学。王师傅16岁便进了黄龙溪铁木社,师从葛崇德师傅。刚开始,他只能站在旁边看或拉拉风箱,同时仔细观察师傅的每一个动作。外行人有所不知,千百年来,打铁时铁匠师傅是不讲话的,他们像铁一样刚毅沉默,双目圆睁,牙关紧闭,只通过不同的各自早已心领神会的手势传递要领,等徒弟们自己琢磨。
“王世旭,你小子想吃‘红烧肉’吗?给你一块尝尝!”每看到王师傅犯错误,葛师傅就会用火钳夹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