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邀约南风500年
500多年来,古灶窑火生生不息,窑宝不断。它是一道最具灵性的光,联结着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制陶人。
在佛山石湾东平河畔,有座古灶依山而建,宛如卧伏长龙,俗称“龙窑”。因其坐北向南巧得南风,就命名为“南风灶”,后因随着灶龄的增长,又得名为“南风古灶”。
它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且延续使用至今最古老的龙窑。
神奇窑火越百年
迈过一道沉实的巨大木门,骤然止步,传说中的南风古灶就这样一无遮拦地闯进视线。在南国平坦宽阔的地形里,古灶依山丘向上铺排,颇有凌云气势。灶尾攀生着一棵巨大的榕树,虽然紧贴的窑温达千摄氏度,但是几百年来古榕枝叶茂盛,颇为神奇。据说,这树是“飞来榕”,为护佑南风古灶而生。
制陶老人说,这窑自诞生之时起,就有灵性。相传,明正德年间,霍氏家族建造南风古灶,第一窑点火之时,恰逢佛山状元伦文叙回乡兴建的祖祠“南伦世祠”建成烧鞭炮。当地人以伦文叙为骄傲,二者同年同日有庆事,是百年难遇的吉日良辰,人们遂将1506年定为古灶的起建年份。据说,石湾曾有107条窑灶,但是炼制出来的陶器都不及南风古灶出品。后来,历经岁月风霜、战争磨难和现代窑烧技术革新,许多古灶消逝,南风古灶神奇地存活了下来,且至今使用,更被当地人拜敬为圣窑。
往事如风,古灶静默,当又一窑新品出炉时,500年的命脉才显示出勃勃生机。只见制陶人忙碌着从古灶里搬出盆盆罐罐,古朴的器物还带着窑烧的余温。南风古灶主烧日用陶,如茶壶、茶杯、皿、碗、罐、缸、大盆等,不少产品出口海外。石湾人用陶的历史上千年,也许一个普通人家的腌菜缸子都是南风古灶50年甚至100年前的出品,可见其耐用度。
南风古灶至今仍保留传统的陶瓷烧制工艺,沿袭古法生产,以木柴为燃料,由烧窑师傅人工操纵炉火。泥、灰、釉在柴火的作用下完美结合,经长时间的高温熔融,形成自然的灰釉陶,偶有“窑变”的效果,色彩神韵千变万化。
在2006年的亚洲艺术节期间,南风古灶成功烧制大型陶艺“亚洲艺术之门”。该陶艺高16.8米,由2839块陶件组成,煅烧面积为837平方米,用泥160吨。这是南风古灶首次烧制如此大型的城市陶艺,足足烧了7窑,耗柴80吨,对只用柴烧的南风古灶来说,这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突破。窑工们说,古灶的生命力旺盛,还能再烧500年。
如今,南风古灶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誉为“活的文物,移不动的国宝。”它就像一面精神旗帜,是陶艺人心中的圣地。
老街深处有人家
沿着古灶侧边窑基,拾级而上,翻过古灶脊背,眼前是一片古色犹存的明清时期老式建筑。房子密密集集,对门即可握手。抬头望天,只能看见窄窄的一条蓝线。小路蜿蜒其间,一不小心就会迷路。
当年,无数人家因这古灶聚居在此,热闹而平凡地生活,家长里短、陶工技艺都是透明的话题。如今,石湾陶瓷名扬海内外,制陶人的后代在快速扩张的城市里上演着另一种精彩。古老的街区安静了下来,轻轻推开一扇半掩的门,四壁挂着尘灰,人去楼空。打造南风古灶风景区的管理方将这里重新定位,作为“国际艺术家村”。空置的房子配置给来自各方的艺术人士,作为他们工作室,可以来此布展、创作。偶尔,在斑驳的门楣上,可以看到某某工作室的招牌。
沿着窄窄的弄堂闲走,一转角,突然撞到一个张牙舞爪的钢铁机器人,瞬间时空错乱。原来,这是进驻街区的一家民间工艺品设计企业。走进工作室,陈旧的老宅被年轻的设计者弄出了后现代感觉,简单的空间里,笔记本电脑与老式电话、废旧沙发与怪诞机器人,各种不搭调的事物安然共生。设计师说,这些传统与现代的产品都有自己的市场,敢想敢做就有未来。
与年轻人不同,77岁的霍流芝依然坚守传统文化。霍流芝是霍氏第十八代传人, “我们的始祖在山西也是经营陶器烧制,固有‘霍州窑’之称。后始祖被逼南迁逃难,扎根于石湾,便依山傍水建造了南风灶。”霍流芝说。祖辈留下的古灶让他倍感荣耀,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霍流芝义无反顾地回到南风古灶研究古灶文化。
霍流芝的工作室是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屋子,石墙、木门,没有窗户。陋室的三面墙上都贴满了反映古灶历史的工笔画、古灶的剖面图等。霍流芝指着一幅平面图说:“南风古灶的建造结构呈抛物线状,避忌了灶火往上直冲而呈抛物线走势,达到火温均匀,因此烧制的陶器质量上乘。”在这里,他孤独地坚持着,熬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古灶历史资料,创作了长达240米的《石湾传说》硬笔彩绘画作品,向世人重现了千年陶都的辉煌。
一转眼,30多年过去,这位研究古灶的民间学者已到古稀。他至今记得,小时候和邻里小朋友守在土灶不远处的地塘上,观看古灶灶尾窜出的一股股熊熊火焰,“那是我心中最美丽的火焰!”
最和谐的双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