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场典型战争
李德昌,沁源围困战中任“抗日模范村”官军村民兵队长、武委会主任,“特等民兵杀敌英雄”,著名的“爆炸大王”:
“沁源围困战,其实是围困沁源战,就是沁源人民围困在沁源的日军,经过两年半的围困斗争,全县军民一起把鬼子从沁源赶出去了。沁源在抗战中,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搞一个日本人的维持会。没有像其他地方,发良民证的。”
沁源围困战胜利后军民登上日军碉堡欢呼胜利
今日沁源城
战后的沁源满目疮夷
军民切开土豆,准备播种。
抗战初期的沁源有8万人口,绿树成荫,繁荣美丽。
沁源老民兵刘增胜讲述围困战的故事
围困战期间,地雷成为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沁源军民共实施地雷爆破589次,炸死炸伤敌人940人,涌现出二百多名爆破能手。
“沁源县城三万多亩好地,只用了七八天时间就抢种下二万九千多亩。”时任38团二营教导员的原昆明军区副政委翟鸣武在《围困沁源日寇的方略》一文中写到。
沁源,城外的胡杨林,当年军民共同战斗过的地方。
围困战胜利后,群众回到县城,恢复街市贸易。
沁源老戏台
沁源的老人们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都感慨万千
史留庆告诉我们:“沁源官军村是抗日模范村,杀死日伪军一百多人。”我们来到官军村,历经战争的老人在世的已经不多,老人们都很乐意接受采访,给我们讲当年的故事。
夕阳下的沁源,是一个朴素温馨的小城,城外有一大片胡杨林,城内到处郁郁葱葱。街上人不多,干净、清静,散发着祥和的气氛,似乎很难让人和60年前那场艰苦惨烈的战争联系起来。
然而,在沁源,“二年半”是听到最多的词。当我们问:“二年半你们是怎么度过的?”一位90岁的老人一下哽咽了,眼中闪着泪:“二年半,二年半……”在沁源,这样的眼泪见了许多次,60年了,眼泪还在心中。“家家户户全疏散,村村镇镇无人烟,困牛先把粮草断,小日本,咱水胶鳔胶熬熬看!”这首《围困歌》,一个“熬”字道不尽沁源人民的酸甜苦辣。
沁源县,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太岳山下,抗战时是晋冀鲁豫边区太岳抗日根据地的腹地。
1942年10月到1945年4月,沁源城和周围23个村庄的一万六千多沁源人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疏散隐蔽到沁河两岸的深山密林。
沁源城方圆1600里没有人烟,他们填死水井,埋起粮食,搬净用具,留给敌人一座没有粮食,没有柴草,没有水,没有人的空城。
1942年,日军对沁源县反复“扫荡”达不到目的,进而转为长期“驻剿”。太岳根据地决定:对入侵之敌实行空室清野。方圆百里的三千二百多户沁源人民到深山老林躲起来,对日军展开了围困战。两年半里,沁源人民克服千难万险进行生产自救,运用地雷战、游击战、冷枪战、铺街战……随时随地的打击敌人。沁源人说:“沁源人不当汉奸!”、“不把鬼子困走,决不回家!”1945年4月11日,日寇弃城逃窜。日寇不得不承认,沁源人民是“最顽强的敌人”。
1944年1月17日《解放日报》发表《向沁源军民致敬》的文章,盛赞沁源围困战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毛泽东感慨:“沁源人,英雄的人民,英雄的城!”
这是一场不屈的战斗,这是一场英雄的战斗,这是中国人不可战胜的例证!
“死也不维持鬼子”
史留庆,原沁源县党史办主任:
“沁源在太岳军区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是太岳区抗战的大本营、司令部。日本人把太岳军民视为眼中钉,多次组织成万人的日伪军进行扫荡。
1942年,冈村宁次要建立缴共实验区。这个日军就开始对沁源扫荡,占领了沁源城,对各重要城镇反复清剿。这次扫荡时间特别长,到了11月中旬日本人还不走,太岳军区党委研究认为,日本人想长期住下来,不走了。于是把百姓转移到周围山上,15000老百姓全部撤到山上,沁源变成了空城。这样形成了缓包围形式,造成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
刘增胜,沁源老民兵,抗战史研究员:
“日本人扫荡了6次,杀的狠,沁源人都知道维持敌人就是和老眼蛇亲嘴,凶多吉少。所以群众饿死冻死也不搞维持,不当汉奸,不当良民。当时城东饿死了范双双,史三光在城西上吊自杀了,都是死也不愿意维持日本人。
阴明芝,是原来的副县长,山西大学毕业生,民族气节很好,是个好角色。日本人捉他回来,给他好吃好喝让他当维持会长。他死活就是不当,最后和日本人提出来:要我当会长给你派菜派粮,你得想办法把群众叫回来,周围30里不能有八路军,要不我这个维持会长就当不成。实际上这些条件日本人根本办不到,群众刚被捉回来就跑了。后来他通过看守的关系,跑回了山沟里。我们指挥部还在山上召开了欢迎阴明芝回来的大会,后来安排他当了教员。”
在当时跑出来的群众中进行了一场大讨论:回据点去,还是不回去?不回去,又怎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