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亦哭亦歌克里雅
克里雅,维吾尔语“飘移不定”的意思。地图上的克里雅河像把尖刀,深深插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
沿河南北纵横足足200多公里,都属于同一个村――它就是达里雅博依村。
这么大的村,却只住了200多户人家――他们就是克里雅人。
几百年来,一直如是,从不改变。
一个不知来自哪里的族群
1896年1月,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最早发现了克里雅人并进行了史料记载。当时他本想弄清楚克里雅河最后一滴水流到哪里去了,沿河来到达里雅博依时却发现了一块神奇绿洲,茂密胡杨林里不仅有成群的野骆驼、野猪,更有一个生息在这里的游牧部落。以为碰上了“野人”,他便在考察日记中将他们称为“野人部落”,将绿洲命名为通古孜巴斯特――野猪出没的地方。
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也来到这里,他为克里雅人做了人种学测量,结论是他们是印欧民族的孑遗。是早期成吉思汗远征大军的遗存?是与东进伊斯兰教抗争失败后皈依的古于阗国佛教子民?人们于是这样猜测。
可也有人说,他们是公元九世纪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十七世纪中叶,克什米尔的拉达克进攻古格国,古格城破国亡,其中数十人翻越昆仑败走克里雅河绿洲开荒造田,放牧狩猎,直到今天。还有人说,克里雅人原本就是土著民族,因为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了。更传奇说法还有很多,比如说他们是两千年前神秘消失的古楼兰人的一支、说他们是西汉时期弥国人的后裔等。
我们也来了。得到的却是另一种答案。在翻译艾尼的帮助下我们询问了一位名叫艾买沙迪克的老者。他说,四百多年前,两个牧民为躲避战乱循克里雅河来到了这里。见水草丰茂,胡杨成林,他们定居下来。叫艾买台克登的居克里雅河东岸,叫尤木拉克巴热克的居河西。一河相隔,渐成两大家族,世代联姻,信奉伊斯兰教。如今已繁衍1300多人,老人自己就是艾买台克登氏的后裔。他们一直遵从祖辈们流传下来的生活方式,住在由红柳和胡杨构架起来的小屋里,以放牧为生。
或许同样遵从的还有远离战乱的祖训?几百年来,他们坚持离群索居,不与外界来往。直到约上个世纪80年代,还不知今夕何夕,谁主天下!当人民政府找到他们时,只见到干涸的河岸边有胡杨树枝围成的、墙上抹了泥巴、屋顶覆有芦苇、屋尖置有一弯新月的清真寺……
一些传承了几百年的风俗
当然,我们此行亲眼所见的克里雅人,早已不再是世外遗民。不过,由于特殊的环境和历史,他们依然保留了很多古老有趣的风俗。
先看其起居习惯,与汉唐时克里雅河发源的众多文明一脉相承――
特殊的自然环境使这里的牧民居住得非常分散,交通靠马和骆驼。住房则用沙生胡杨木与红柳枝搭建:弯曲的胡杨木并排竖插在地里做支柱,红柳编织成墙体,房顶铺以较厚的芦苇。高出地面约一尺的土沙垒成的台地上,铺上羊毛毡或地毯,就是他们的床了。每家地上都挖有一个几十公分见方的火坑,这是用来取暖和烧烤美食的。说到胡杨,绝对是他们的密友:他们用胡杨做房屋的柱,把胡杨木从中剖开做门,用胡杨枝生火做饭,甚至死后用胡杨树剖开当棺木……
再说服饰,一样十分独特:男性多黑色长褂、黑色皮帽,习惯性地双手插于袖筒,面带微笑,好奇而有礼;女性则喜穿长袍衫,头披白纱或白纱盖脸,只露鼻梁、眼睛,头戴茶杯口大小的黑色羊皮小花帽。男女平时均赤脚,访友或集会时才穿长筒皮靴。
再说美食。沙漠缺炊具,天生天养的他们发明了自己的美食――“羊肚子烤肉”。那天,我们专门请来附近牧民示范。他们先在营帐旁的沙丘上挖沙生火,3小时后沙子烧得发红,开始宰羊。主刀大叔熟练地剥下羊皮,取出羊胃清理干净,再将羊肉切碎,拌上香料后塞入羊胃扎好,放进烧红的沙坑。又是3小时后,挖沙开胃,倒出了满满三大碗浓汤,一大盘烤羊肉……
再说民风。政府曾力劝他们迁出沙漠,但他们就是不肯――谁会舍得呢?这里民风那么纯朴!村民说,沙漠中如果走访亲戚,一走要几天甚至几周,可走的时候门根本不用锁,门口放把斧子表示家里没人就行了。任何一个路过的外来人,都可推门而入,自己烧火做饭。十多年前,这里成立了乡政府和派出所,但这里唯一的干警至今也没有办过一起案件,后来,这名世界上最清闲的干警开了一个小商店。有趣的是,这商店也从不出售利润较高的香烟和酒――因为克里雅人有句俗话,“抽烟喝酒的人,不要请进家门”。
沙在眼前,家在脚下,严酷已是寻常,守候成为神话。克里雅人顺应自然、泰然独处,烤沙炊饼,哀哭出嫁,保持了非常奇特的生活习俗。
一场每个女人都会哀哭的婚礼
而这“哀哭出嫁”,我们这次竟然有幸亲睹。
克里雅人结婚嫁娶,也会派“喜帖”,不过这“喜帖”很特别――只是一张小纸条,派出之后逐户传递。200多户居民,相距少则几公里、多则二三十公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