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超声引导下瘢痕妊娠清宫术21例分析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超声引导下瘢痕妊娠清宫术21例分析
李燕(河北省廊坊市人民医院妇产科 065000)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2-0176-01
剖宫产后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CSP)是指孕卵或胚囊种植于既往子宫切口瘢痕处,是剖宫产的远期并发症之一。随着近年来剖宫产率的增高及超声诊断技术的提高,近年瘢痕妊娠的报道逐渐增多。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如处置不当,可发生致命性大出血,子宫破裂甚至子宫切除等严重后果。由于CSP临床少见,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临床采用个体化治疗。我院于2011年3月—2012年2月对收治的21例瘢痕妊娠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清宫术,均获成功。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①宫内早孕(妊娠<10周),既往有剖宫产史;②经超声检查确诊为胎囊型:宫腔下段瘢痕处见典型的胎囊声像,大小约1.5-3.0cm,胎囊内见卵黄囊或胎芽及原始心管搏动,胎囊向切口处浆膜层呈“楔形”生长,与肌层分界欠清,子宫峡部前壁与膀胱间肌层变薄,胎囊边缘血流丰富,但子宫肌层完整。肌层厚度0.2-1.5cm不等。③无阴道大出血,无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
1.2临床资料
对2011年3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21例CS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年龄21-42岁,孕次2-7次,其中一例剖宫产术2次,其余均为1次,剖宫产距发病时间9个月-13年,停经时间为41-70天,停经后少量阴道流血14例,无阴道流血7例,患者均无腹痛。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并备血,做好清宫失败后的手术准备。患者膀胱略充盈,取膀胱截石位,建立静脉通道,采用低负压吸引术,起始负压为0.2KPa,超声监视下将吸管缺口对准瘢痕处胎囊位置,发现胎囊消失后,即将吸管口自瘢痕处移开,将瘢痕以外宫腔其它部位吸刮一遍,术中常规静滴催产素20u;若发现胎囊未消失,则缓慢增加负压,至胎囊消失。术后应用催产素每日10u肌注三天,并于48小时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2 结果
所有患者清宫术后检查刮出物,均见典型绒毛,术中出血量10-80ml不等,术中术后患者无不适,术后观察阴道流血量不多,无1例出现腹痛,发热等感染迹象,术后监测血beta;-HCG值,均于清宫术后1月内恢复正常。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发生机制可能与剖宫产时损伤了子宫内膜,形成瘢痕,孕卵在此着床发育,滋养细胞直接侵入子宫肌层,使绒毛与子宫肌层粘连、植入甚至穿透子宫壁有关[1]。
近年随着剖宫产率增加,CSP作为剖宫产远期并发症,发病呈上升趋势,且目前无规范化的统一治疗方案,对本病应采取个体化治疗,针对病情,包括发病部位、胎囊侵入子宫壁的深度及病灶的大小等综合考虑。本组研究对象全部为经超声检查确诊为胎囊型,而非流产型。全部采用超声监视下的负压吸引术,均获成功。此法简单易行,经济适用,但由于病例尚少,有待进一步积累资料。预防CSP的关键即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提高剖宫产切口缝合技巧,使得切口愈合良好,做好剖宫产术后避孕指导,也是预防CSP的重要方面[2]。
参 考 文 献
[1]曹喜琴,林颖奇,李长虹,等.超声检查在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诊断治疗中的意义[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2008,5( 1):139-141.
[2]刘萍.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的诊断与治疗[J].安徽医学,2009,30(8):943-94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