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出土文献与古汉语语法研究2.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出土文献与古汉语语法研究2

2.能见到传世文献所不见的语言现象 杨泽生(2006)《楚地出土简帛中的总括副词》指出在楚简中有“屯、皆、凡、均、咸”等5个副词,其中“屯”是传世文献未见的。吉仕梅(2004)《秦汉简帛语言研究》提到“一堵”是秦简中新出现的副词:“一堵失言,四马弗能追也。”(为吏之道) 出土文献中帐本占很大的比例,许多量词是传世文献所见不到的,如“给”(根、条)只见于秦简 徒络组五十给(秦律杂抄) 先秦传世文献中的选择问复句,两个小句子句末都出现语气词。但秦简选择复句两个句子末尾不出现语气词,但两句之间要有连词连接。例如: 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梁惠王) 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孟子:滕文公) 求盗追捕罪人,罪人格杀求盗,问杀人者为贼杀人,且斗杀?(秦简《法律答问》) 3.出土文献能让我们古汉语语法规律有新的认识 “不、弗”到底有怎样的差别,汉代的何休认为“弗”和“不”的差别在于语气的轻重,说“弗,不之深也。”后来丁声树在《释否定词“弗”、“不”》中说“弗=不+之”,即〈隐公元年〉:公弗许=公不之许。 后来的学者同意丁声树的看法,发现在〈左传〉等传世文献里,“弗”搭配的动词都是及物动词,而且这些动词一经搭配“弗”之后,都不带宾语。 研究出土文献语言的学者们对此提出质疑: 1.“弗”搭配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其人弗取之,勿鼠(予)。(秦律十八种) 2.“弗”可以搭配形容词:两君之弗顺,敢不丧?(上博简:郑子家丧) 3.丁声树认为“弗”后不再出现其他副词,但秦简里有:弗亟收者有罪。(秦律十八种) 4.有些出土文献“弗”和“不”用法没什么区别: 地不自明,故能□弗复明,故名声章(彰)(银雀山汉简〈六韬〉) 由于以上发现,推动学术界对“弗”“不”用的重新进行审视。 关于汉语的称数法,甲骨文中整数(上位数)和下位数(零数)的结合有两种方式:一是整数零数直接组合,如“二千六百五十”,二是在整数零数之间加“又”(有),如“百又九十又九”。《尚书》的整数与零数之间必须加“又”,“三百有六旬有六日”(尧典),春秋战国语料里整数、零数组合不加“有”的占多数,所以向熹《简明汉语史》说战国时期“又”逐渐减少,两汉基本就不用了。 以往的学者王力、郭锡良、刘利等都不看出土文献,仅凭传世文献断定称数法在古汉语里的发展规律。 近年来,大量出土简帛语料显示,称数法在先秦两汉的演变与以往学者们所推测的有不小的出入: 秦简中连接成分彻底消失,楚简中的连接成分用得不少; 楚简中用不用连接词“又”和具体的格式有关: 十又九年(上博简〈容成氏〉) 黄金卅益(镒)二益(镒)(包山楚简) 如果整数和零数之间没有量词,倾向于用“又”,如果有量词,倾向于不用“又”。 简帛异文的价值 甘肃武威汉简、临沂银雀山汉简、长沙马王堆帛书、河北定州汉简、安徽阜阳汉简、荆门郭店楚简中都有古书的抄本,和传世古书可以相互印证。 简帛典籍和传世典籍相比较,在字、词、句诸方面都存在不少差异,构成了异文。 异文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因为抄写中产生的形误、音误、脱衍、误倒等,有些是同义词或通假字替换,有些是详略之别,有些是不同的抄写者或引用者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做的改动。 异文例示: 抄写错误 曰:嗚呼!下邑小国,克有耉老,据屏位,建沈人,非不用明刑。(今本《逸周书:皇门》) 公若曰:嗚呼!朕寡邑小邦,蔑有耆耇慮事,屏朕位,肆朕沖人非敢不用明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皇门》)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今本《周易:系辞》) 八卦成列,马在其中矣 (帛书《周易:系辞》) 清华简 皇门 异文例示:同义替换 男女群乐者,周觞五献,过之者诛。(今本《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三》) 故男不群乐以【□】事,女不群乐□……觞五献,过者死。(银雀山汉墓竹简《晏子》)?? 异文例示:词语增减 诵诗三百,受之政。(定州汉简《论语·子路》)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今本《论语》)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 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恒也。(帛书《老子》甲本)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王弼注本) 语气词连用 古漢語裏有一種現象,把兩個或三個語氣詞連在一起使用,表達某種語氣。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矣。(左传:僖公三十一年) 亡之,命矣夫!(论语:雍也) 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岂独治天下百姓而已哉?(庄子:在宥) 其中有些學者就意識到了《論語》裏語氣詞連用現象比較常見,甚至有三個語氣詞連用的現象,正因爲如此,討論語氣詞連用現象時,從古到今很多學者都會涉及《論語》材料。 阮刻十三经《论语》的“也已矣” 1)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泰伯) 2)周之德,可謂至德也已矣。(泰伯) 3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