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门诊采血室护士职业性危害及防护措施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门诊采血室护士职业性危害及防护措施
李金燕 陈瑞容 陈健桃
(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 广东 阳江 529500)
摘要:因采血护士的工作特殊,并且在工作过程中常暴露在职业性的危害因素中,这样的护理环境不仅使医疗护理的护理质量得不到提高,并且还严重的影响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笔者通过综述门诊采血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危害因素,来促使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尽量避免危害因素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影响,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达到有效进行自我保护的目的。
关键词: 采血护士; 职业危害; 防护对策
采血室护士工作的门诊内,由于病人高度聚集,流动大,携带病原体种类多,随着各种治疗、诊断技术在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使得医院形成了特有的化学性、生物性及物理性的环境;门诊采血室的护士每天都要与患有??同疾病的病人亲密接触,并且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还要常常暴露在潜在的或各种现存的危险因素之中,目前,门诊采血护士已是职业危害较高的人群。当今如何有效的使护理人员避免职业危害,增强护理人员进行自我保护的意识,迫在眉睫。
1.采血室护士的职业危害
1.1 物理因素
a.针刺伤及锐器伤,这是工作中常见的职业危害,由操作后回套针帽以及操作中操作不当引起。b.颈椎、腰椎疼痛,相关调查资料表明医护人员多数存在腰背痛、静脉曲张、颈椎病等问题,而引发这些疾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工作长时间低头弯腰引起的慢性劳损,与门诊护理人员低头工作多、站立的时间长、劳动的强度大、弯腰动作多且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将力学原理与工作有效的结合等有关。c.噪音,护理人员长时间在噪音下进行工作,而在噪音下进行工作极易使工作人员产生精力分散、听力下降、头痛、烦躁以及引起疲劳等。噪音的主要来源为病员对话、工作人员对话、电话铃声、病人的呻吟声音等。与我科采血室位于门诊大厅、病员人群主要是老年人群、老年人说话声音大等均有关联。
1.2生物因素
包括各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及呼吸道传播的疾病。
采血室护士在采血操作中易出现留样时血液外溢或者针眼血发生外溢等状况,使得采血人员的衣服上、皮肤上被外溢的血液溅污,若处理的方法不妥当或处理不及时,被血液溅污的部位一旦发生皮肤损伤,采血护士就有可能感染疾病。口罩未及时更换、与病人近距离对话易引起呼吸道传播。
1.3化学因素
化学性因素对护理人员也造成了职业性危害,其中主要有消毒剂及一些药物与护理人员的接触,例如含氯的消毒液、戊二醛、甲醛等。而这些药物均具有挥发性,极易进入到空气中,对人们的神经系统、眼睛、皮肤、呼吸道等有不良影响,若长期吸收可导致中毒;经常接触,易引起接触性皮炎。
1.4 心理因素
具有关部门调查统计,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测试水平显著低于国内的平均水平。因为采血护理人员长期面对意外伤害以及患病,患者及家属的忧伤情绪常常会影响到护理人员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况;有时候因为病人较多,无法满足每一位病人的所有要求,护理人员还要遭受家属和病人的刁难与指责,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动手殴打或秽语辱骂护理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成为了弱势群体,使得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遭受了严重的威胁,造成了生理、心理的损害。
2 .掌握正确的防护措施
2.1 提高职业防护意识
加强管理职业医源性疾病感染的高危岗位是采血岗位,护理人员在采血时思想上不重视,还抱有侥幸心理;由于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缺乏,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采取的防护措施不到位甚至有的不懂如何才能有效采取防护措施。
2.2 增强无菌观念
正确使用防护器械,实施标准参照我国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该规范指出: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无论患者的体液、血液是否有传染性,在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均要采取相关的防护措施,如操作前后均要认真洗手、佩戴口罩和手套等,洗手后用擦手纸擦拭,避免用共用毛巾或工作服擦手,以防手被再次污染。
2.3 锐器及针刺伤的处理及防护
1)防护。护理人员在操作后要将锐器或针头放入硬质的容器内。操作完成后不要把针头帽再套在针头上,防止被针头扎伤。在拾取污染的锐物或针头时要使用专用的镊子,绝不能徒手处理锐物或针头。2)应急处理。捏住损伤处近心端,防止微生物进入血循环,立即用肥皂和流动水冲洗伤口,然后再用生理盐水洗黏膜;若有伤口,则在伤口的近心端挤压,将损伤处的血液尽可能多的挤出,然后再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液进行冲洗,不能对伤口进行局部挤压。冲洗完伤口后要对伤口部位进行消毒。3)药物处理,若是艾滋病感染的血液,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评估;在刺伤后的四小时内实施,最多不能超过二十四小时,进行预防用药,即使超过了二十四小时也要进行预防用药;还要在刺伤后的四周、八周、十二周、六个月等时间点进行血样采集,检查HIV抗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