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默会知识的两个想法-digitalcommons@lingnanuniversity
Cultural Studies@Lingnan 文化研究文化研究@嶺南嶺南
Volume 56 第五十六期 (2017) : 香港的沒落? Article 4
1-1-2017
默會知識的兩個想法
Yuen Ching TAN G
Follow this and additional works at : http:// .hk/m sln
Part of the Critical and Cultural Studies Commons,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Commons
Re ommended Citation
鄧婉晴 (2017) 。默會知識的兩個想法。文化研究@嶺南,56 。檢自 http:// .hk/m sln/vol56/iss1/4/ 。
This 文化評論 Criti ism is brought to you for free and open a ess by the Department of Cultural Studies at Dig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It has been a epted for inclusion in Cultural Studies@Lingnan 文化研究@嶺南 by an authorized editor of Digital Commons @ Lingnan University.
默會知識的兩個想法
鄧婉晴
(圖片來源:http://blog-imgs-36.fc2blog.us/v/e/e/veesail/20100222040329c95.jpg )
(一)現代教育對默會知識的輕視與忘記
英國哲學家Michael Polanyi 在一九五八年首次提出默會知識理論以後,在西方學
術領域引起了巨大的激盪與價值轉向 。他主要回應西方世界自十七 、十八世紀
以來以客觀主義、邏輯實證主義爲主導的科學哲學思想,認爲即使是最精細的
科學認識研究,都無可避免涉及個人的主動參與其中,而只要是人的參與,背
後的推動就包含熱情、意志、直覺、衝動等各種情感元素,不會絕對中立客觀 。
讀了 Polanyi 提出默會知識與個人知識的論點以後,有一種恍然大悟,發現一直
以來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細微的認知,細想之下原來都是其來有自的一種默會知
識。難以言喻,但你知道他們真實存在,冥冥中總會帶引你看見並走出一些可
行的路 。但是因為並不會每一次都成功,因此你有時會覺得是純粹偶然,有時
覺得很 「玄」,有時只當是運氣,或是熟能生巧的理所當然。但這些偶然也許
是有其根據 ,用Polanyi 的説法,就是在追求認知的過程中,個人經由參與内居
於一種狀態或行爲,再内化成身體的一部分,並且因帶著熱情主動探究,因此
在不斷動態的建構和整合的過程中,偶爾犯錯,但通過不斷實踐和積累而來的
體會,會讓認識過程在充滿不確定性中且戰且走 。
1
Polanyi 將默會知識抽絲剝繭地分析其本質與意義 ,來比照一般人較為熟悉的言
傳知識。他認爲,默會知識就是言傳知識的基礎,每一樣新知識的掌握與學習,
都是通過默會而來。默會的特徵包括:需要身心合一地將知識身體化;(李白
鶴,41 )將不連貫的局部與細節,通過重組、整合與理解來將之成為完整的整
體;(42 )除了掌握和拼湊外部的全貌,還要深入到認知對象的内部或局部中
去了解其結合的意義,通過 「内居」將認知對象内化成身體的一部分;(48-50 )
而在這個主動整合的過程當中,認識結構的關係會從 「我—它」或 「我—你」
變成 「我—我」的共同體關係;(52 )如果停下來專注於細節,雖然可能會暫
時切斷對整體的認知,但新的整合和内化過程卻有可能會帶來認識的深化。
(56 )
默會知識因主要依賴認識主體無法言傳的個人理解,因此具有強烈的個人性、
内在性、不可批判性以及實踐性。(42-43 )這可說是一個有機的動態結構 ,它
不但強調知識主體來自於身體經驗 ,更一再辯證這些不可言傳的認識源於「我
們所知道的遠比我們能說出來的多得多」(we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 )。(44 )
認知到有這樣一種理解知識累積的方式存在,讓人豁然開朗,但若默會知識是
一切言傳知識的重要基礎,將這個美麗的寓言放置到當代教育模式底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最新输变电工程标准工艺(土建+电气+架空+电缆)应用图册。.pdf VIP
- 12D401-3 爆炸危险环境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安装.docx VIP
-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单元检测试卷附答案解析.pdf VIP
- 《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礼仪》完整版教学课件汇总.ppt
- 高中物理必修三全套复习课件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 VIP
- 各种建筑材料取样送检标准要求.pdf VIP
- 2.4家畜的四肢骨 课件(共21张PPT)《畜禽解剖生理学》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pptx VIP
- DBJ04T263—2024 城市绿化常用苗木管理标准.pdf
- 《DS1302数据手册》.pdf VIP
- 九江学院深化作风建设流动红旗评比方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