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晴丝”,非柳丝.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袅晴丝”,非柳丝   夏写时教授最近先后撰文对《牡丹亭?惊梦》之《步步娇》曲“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一句中的“袅晴丝”一词做了比较详细的考证。结论为“袅晴丝”乃柳丝。   《牡丹亭》自问世以来已有四百年,研究者、欣赏者、演唱者遍及国内外,但专门撰文论证“袅晴丝”者,夏教授可能是第一人,即使这一结论仍有待商榷之处,但夏教授也该算是汤显祖的隔代知音了。   考证牵涉到方法、举例。拜读了夏教授的文章之后,我甚有启发,但感到文章本身恰恰否定了他自己的结论。      此话从何说起呢?      柳丝、柳条、柳枝      夏教授的文章举出大量古代诗词的名篇名句,诸如欧阳修《浣溪纱》:“柳丝摇曳燕飞忙”等来证明古人都用柳丝来代表或描摹杨柳。这是事实。人们的视觉观察事物,会有不同感受,确有人将杨柳看成为“丝”或美化为“丝”,但在绝大多数人的视觉中,杨柳仍然是呈枝条状的。因此,古代诗词中称杨柳为“柳丝”者仍属少数,而称其为“柳条”的更多。如梁简文帝《春日想上林诗》“柳条恒著地,杨花好上衣”,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尘飞金?÷?,叶破柳条空”,刘宪《上巳日祓禊渭滨应制》“桃花欲落柳条长,沙头水上足风”等等。   比“柳条”用得更为普遍的,是“柳枝”。《岁时记》:“至和二年,幸琼林苑,阅骑士射柳枝。”韩?宠姬柳氏诗“杨柳枝,芳菲节,惯向年年送离别”。韩愈有侍妾二,一名柳枝、一名绛桃。明孟称舜编元曲选集二,一名《酹江集》、一名《柳枝集》。关汉卿【一枝花】“不伏老”:“花攀红蕊嫩,柳折枝,翠条柔。”先称“枝”,后称“条”,却始终没有称“丝”。   汤显祖本人是如何使用的呢?请看《惊梦》――   ……(生持柳枝上)……〔旦作斜视不语介〕(生)恰好花园内,择取垂柳半枝。姐姐,你既淹通书史,可作诗以赏此柳枝乎?   再看《寻梦》:   【前腔】(旦)……我待要折,我待要折的那柳枝儿问天……   以上两个例子,汤显祖用的都是“柳枝”,而无一例“柳丝”。而且这“垂柳半枝”,就是在花园内“择取”的。至于“袅晴丝”,说得明明白白是“吹来”的,不是花园内本来的。因此,我的看法是“袅晴丝”是包括蛛丝在内的昆虫所吐的丝,大晴天里没有被雨水化解掉。夏教授把“晴”作“明朗”解,亦无不可,但也无法把此丝解释成“柳丝”。      蜘蛛与爱情的关系      夏教授《‘袅晴丝’说》中写道:“蜘蛛既不是仅见于春天之物,且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又往往是枯朽、衰败甚至死亡的点缀……粘在身上,极难揩拭,甚至会引起皮肤过敏,人们唯恐避之不及。”《‘袅晴丝’释》又写道:“‘一两根断裂的蜘蛛丝悬挂在空中’,都是令人厌恶、与美无缘的。”总的感觉是“……虫丝,岂不太可怕了。”   不过,在我看来,这种感觉并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蜘蛛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什么形象、与爱情有什么内在关系,值得探讨一番。   蜘蛛的种类繁多。有一种长脚蜘蛛名为?k蛛,也被称为?k子。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此?k著人衣,当有亲客至,有喜也。”李德裕《喜征论》:“陆贾称?k子垂而有喜事者,凡人收有喜兆,?k子必垂于冠冕。”   权德舆《玉台体十二首》之十一――   昨夜裙带解,   今朝?k子飞。   铅华不可弃,   莫是藁砧归!   这首诗一直被认为是“俗不伤雅,乐而不淫”的佳作。闺中的妇人思念丈夫心切,把昨天穿著的裙带的偶然松开,而?k蛛的出现是丈夫即将回家的征兆,于是觉得自己更应该把自己打扮一番了。这种感情是真挚可爱的。   当然,这种习俗并不科学,也可以说是属于迷信。所以刘勰《新论》说:“见?k者未必有喜,梦雀未必弹冠,而人悦之者,以其名利人也。”但这也从侧面说明,这种习俗的长期存在是客观事实。在我的儿童时代,在我的故乡常州溧阳,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依旧如此。   如今的人们在室内外大扫除时,见到蛛丝自然会觉得讨厌。如今的人们当然也可以批判“?k蛛迷信”,不过,若是对这种客观存在、延续久远的民俗视若无睹,因而得出古人觉得“虫丝令人厌恶”的结论,则是不妥当的。汤显祖生活在四百年前,他笔下的杜丽娘生活的时代或许更早,他们并未直接发表关于?k蛛的言论,也没有表示过对蜘蛛的厌恶,杜丽娘去后花园也没有什么清扫任务,在断井颓垣边上吹来一些蛛丝,气氛和环境也还协调,有什么可怕呢?“虫丝令人厌恶”的结论,似有些想当然了。      释本义 对原文       段玉裁说:“守其本义,而弃其余义考,其失也固;习其余义,而忘其本义者,其失也弊。”夏教授引用了这段话,我很赞同。我对于“袅晴丝”的考释,恰恰完全是根据这一准则进行的,然而得出的结论却与夏教授完全不同。    “丝”,其本义应为“蚕丝”。若可以有第二本义,则“蛛丝”比较接近(作引申义也可)。引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