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司为家”遭遇尴尬.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公司为家”遭遇尴尬   穆伙/责任编辑   editor by muhuo      “以厂为家”、“以社为家”、“以行为家”、“以会为家”等等,是我们过去形容一些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常用词汇。眼下,许多单位的领导仍然在不断的向员工们灌输这个观念。要求员工“以公司为家”、“以企业为家”,并把此作为企业文化来倡导。在“80后”逐渐成为职场主流的今天,此举能否取得预想效果?值得一议。      曾经唱响过的响亮口号      家,是个永恒的话题。一扇门内,万千感觉。一样的是家,不一样的也是家,于是家的诠释有很多种,有诗,有散文,有许多絮絮叨叨的大实话。社会学家说,家是社会的细胞;文学家说,家是泛舟人生的港湾;哲学家说,家是共同命运的肩膀……尽管众说纷纭,但它的大度、宽容、理解、支持、欣赏、温暖是亘古不变的。   正是人们赋予了家无限美好的理念,中国人喜欢用家作为标准和比喻,如酒店称旅客之家,或宾至如家,商场称顾客之家,书店、图书馆称读者之家等等。“以×为家”在计划经济时期更是作为美德,成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口号。   “公社是棵长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瓜;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 藤儿越肥瓜越甜,藤儿越壮瓜越大……”   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过的一首歌。当时的人们,受着“以×为家”的熏陶,有着歌词中唱得那样理念,认为单位的事,也是全体职工自己的事,大河无水小河干,单位好了,职工也才能好。因此,“以×为家”,曾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劳模、优秀员工,把单位当成自己的家去爱护、去营造。他们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一心扑到工作上,为企业献计献策并勤奋地工作,写就了无数辉煌的篇章。      职场新生代不以公司为家      然而,有道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现在越来越多的“80后”进入职场,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的职场新生代已经占职场总人数的31%以上。他们叛逆新潮的个性已愈来愈凸显出与公司各种旧文化的矛盾。“以厂为家”,这个口号余音犹在,职场新生代已经大胆喊出了自己的另类心声:不以公司为家!某咨询公司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以公司为家”这个理念,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前期的人群基本都表示认同,但生于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职场新生代却大多表示反对。对他们来说,绝对的事业成功不再是最大吸引力,完美的人生应当等于健康的工作加健康的生活。      ―――公事私事不再一头重      在“以公司为家”传统观点上,一直提倡“公司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这个观点现在仍然被视为很多公司的金科玉律,包括一些媒体仍然在报道着某某员工为了公司的一个科研项目,妻子临产而不能照料妻子,母亲生病却不能行孝膝前,更有甚者搬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老故事。如果某个员工因为一点私事而耽误了工作,就会受到各种的批判,更是会把一些“不敬业、不热爱公司、不懂得轻重”等等一些大帽子扣下来,让员工喘不过起来。殊不知这样无形中给员工制造了莫大的压力,忽视员工作为一个个体的尊严。   “以公司为家”这个口号只属于“80前”,对于“80后”的新一代职场人来说,相对于工作,他们更重视家庭、朋友和自己的个人喜好。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不是员工自动自发的去做,没有人可以强迫他们做到这些,而一味宣扬“以公司为家”,会激起他们更大的叛逆心里,本来想让员工敬业却得了相反的结果。   24岁的刘文峰到公司不过2年,是个“小字辈”。公司是私营企业,老板对员工还算体恤,但有个要不得的毛病:看见员工过了下班时间还在伏案疾书,就会满目嘉许,否则就不满意。   小刘兴趣爱好非常广泛,下了班喜欢和大学同学一起吃饭、唱歌、打保龄球,或者游泳、健身。每天,他尽量在8小时之内把工作做好,这样一到下班时间,就可以安排业余生活了。于是,下班之后,在同事们一片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中,刘文峰的位子总是空空如也。久而久之,这个空位子,就像一粒沙子,硌痛了老板的眼睛。   到了年底,员工年度评估结果出来,小刘的业绩、能力都过了关,就是“工作勤勉度”一项,成了公司倒数。老板语重心长地劝诫:“年轻人,工作还是不要太懒散!”但小刘呢,我行我素,依然按时上班、到点下班。但他的业绩一直不差,老板也找不出什么碴。渐渐地,居然所有人都习惯了他下班之后的那个空座位。   23岁的李剑,大学毕业后,费尽周折进入某著名会计师事务所。进去才知道,公司名声在外,工作却极其辛苦,人人都是“空中飞人”,整日穿梭在各个城市的机场和宾馆之间,通宵加班是家常便饭。   工作占据了李剑的全部时间,相恋4年的女友忍不住开始抱怨自己受了冷落。也是,工作起来昏天黑地,别说见面了,打个电话都得速战速决。就这样坚持了1年,女友终于下了最后通牒:要么换工作,要么分手。   思索再三,李剑申请调离原来的核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