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字带声、以字行腔、字正腔圆”.docVIP

“以字带声、以字行腔、字正腔圆”.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字带声、以字行腔、字正腔圆”   [摘要]中国古代声乐理论最早见于汉代刘德等所著的《乐记?师乙篇》。元代以前,没有专门的声乐演唱专著,只有少量文章散见于各种音乐论著中,它们虽然不是专著却也言简意赅,点论出了民族声乐审美的精要。中国古代声乐论著中有关“字”的审美理念,是中国传统歌唱艺术的总结;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中国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点的;是以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为准则的气、声、字,情相映生辉的演唱艺术。   [关键词]声乐论著 “字” 审美      声乐艺术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史学中看,早在原始时期中华民族的声乐艺术即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兴盛。早在先秦时期,有关声乐艺术的论著就以散论的形式出现在各类典籍之中。毋庸置疑,这些著作对于今天的声乐工作者来说,无论在教学上还是技法上都是极其珍贵的声乐文化遗产。   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歌唱是语言化的音乐艺术。它是音乐与语言有机结合、完美统一来传情达意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即古人常说的“以情唱字、以字带声、以字行腔、宇正腔圆”的道理。早在我国古代,就有“然于开口学曲之初。先能静其齿颊,使出口之际,字字分明,然后使工腔板,此回天大力。无异点铁成金。”、“最忌方板。更忌乜斜,大都字为主,腔为宾。字宜重,腔宜轻。字宜刚,腔宜柔。反之,则喧客夺主矣。”、“凡演唱自然应以清朗为最重要,欲令人人之所唱之为何曲,必须字字响亮。”的观点,而这些都说明了“字”在中国古代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      1、咬字吐字在中国古代审美中的矛盾      清代王德晖和徐沅徵在其《顾误录》-一书中指出:“每字到口。需用力从其字母发音,然后收到本韵,字面自无不准。如天字则从梯字出。收到焉字:巡字则从徐字出。收到云字:小字则从西字出,收到咬字;东字则从都字出,收到翁字之类。可以逐字旁通,寻绎而得。久之纯熟,自能启口即合,不待思索。”王德晖还针对歌唱练习中常见的偏差作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一套避免和纠正偏差的有效方法,他认为:“惟腔与板两工,唱得出字真,行腔圆,归韵清。收音准,节奏细,体乎曲情。清浊立判于字面,久之娴熟,则四声不召而自来,七音启口而即是,洗尽世俗之陋,传出古人之神,方为上乘。”如何才能达此上乘之境界?王德晖亦不乏其真知灼见:“字到口中,需要留顿,落腔处需要简净。曲之刚劲处,要有棱角:柔软处,要能圆湛。细细体会,方成绝唱,否则棱角近乎硬,圆湛近乎绵,反受二者之病。如细曲中圆软之处,最易成‘烂腔’,俗名‘棉花腔’是也。又为字有前疣,字有后赘,字在有信口带腔,皆是口病。都要去净。”显而易见,王氏所言之“烂腔”就是矫揉造作,弄巧成拙,反而不美。除去“烂腔”。还有“包音”亦为歌唱之大忌。包音者,“即音包字是也。出字不清。腔又太重,故字为音所包,旁人听去,有声无辞,竟至唱完,不知何曲。此系仅能用喉,不能用口之病。喉音到口,须用舌齿唇鼻,别其四声,判其阴阳,全在口上用劲,方能字清腔正。若听喉发音,不用齿颊,虽具绕梁,终成笑柄。”声乐不能无声。声乐不能无字,然而字声之间确实存在着矛盾,解决的办法就是出声在喉,出字在口。话听起来浅显,实际容量很大,细细体会才能领略其中之奥妙。      2、咬字吐字不清的原因      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对歌唱中的咬字吐字问题的研究是十分精深的,涉及到了不同的方面。联系到当前我国声乐表演,尽管我们有着这样深厚的传统声乐文化基础,标准普通话也已走向普及,但在实际演唱中咬字不清仍然是声乐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归纳分析来看,咬字不清的第一个原因是咬不住字头,即首先在观念上。认为咬住字头会影响声音的圆润,因此不敢大胆地咬字:还有就是嘴唇没劲。从而造成声包字或有声没字,吐字含糊不清。其次由于受地方方言的影响,字头唱不准。如t、d不分,将“太”唱成“代”,把“天”唱成“掂”;n、l不分,将“女”唱成“旅”,把“牛”唱成“刘”:还有一种是尖、团不分,将“彩”唱成“柴”,把“中”唱成“踪”:还有的h、f不分,把“胡”唱成“服”。由此可见,良好的咬字以正确的字头为先导,字头不清或不准将直接影响准确咬字。   咬字不清的第二个原因是“引腹”部分,也就是能延长的韵母不够饱满。一些演唱者因为怕咬不住字,而过分强调“咬”,使声母即字头不放,一唱到底。从而将声母(字头)的力量带到韵母(字腹)中,影响了韵母的行腔原则。   咬字不清的第三个原因是“归韵”,即字音的收尾不准确。王德晖在《度曲八法》中讲:“何字归何韵,乃一定之理,往往一不经意,信口开合,则归入别韵,不成此字,实为笑谈。此条最易忽略,犯者十之八九,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歌者盲心,听者棘耳。”由此可见,“收韵”在歌唱的咬字吐字过程中是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如“大”字,若将“a”的口型变小,就形成“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