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上).docVIP

贝多芬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贝多芬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月光》(上)   这次我想探索一下古典乐派大师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月光》,从如何对音乐作较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这个角度,谈谈个人的点滴体会,然后再以不同的演奏版本,比较一下各名家的演绎手法。   众所周知《月光》这一标题并非贝多芬之原意。作者只给该作品及前一首《降E大调奏鸣曲》合并在作品第二十七号中,同样都冠以“幻想曲风奏鸣曲”(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的称谓。在乐章的结构设计上,没有按照传统奏鸣曲的速度布局,第一乐章以慢板取代了传统的快板。诚然,像这样的创作手法,海顿和莫扎特都曾采用过,但贝多芬的慢板,不论从创作手法的发展运用或音乐构思的表现上,都要比两位前辈丰富得多,完善得多。特别是Op.27 No.2的升c小调(月光),更是在奏鸣曲中融入幻想曲风这一创新意念和手法的杰出范例。   第一乐章的音乐意境描绘,确实有一种月夜之下朦胧、平静、温和的气氛。这就难怪被人赋予《月光》的标题,并沿用至今完全成了习惯性的“称呼”了。但是我们要对这一作品进行较深一步的理解和欣赏时,则完全不能囿于这种“称呼”。俄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Anton Rubinstein,1829-1894)就说过这一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完全是悲剧性的。事实上,贝多芬在创作这首奏鸣曲时31岁,他的耳疾已相当严重。当时他曾向友人表示过,他是在“孤独和悲哀中生活”。加上他与学生朱丽叶塔(Giulietta Guicciardi,1784―1856)的恋爱失败,一种哀伤、失意及复杂的内心激情,很自然地反映到这部奏鸣曲中。欣赏这部名作,首先要着眼于贝多芬在“情”方面的表达,而“景”的描绘则自然落到次要的位置上了。贝多芬在写完这首奏鸣曲后的次年初稿出版时,标上了“题献给朱丽叶塔”的字样,对这位初恋情人寄以无限思念之情。   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以三段曲式写成,但手法自由,并注入了简练的奏鸣曲式因素。全乐章以八分音符的三连音贯穿始终。在这种固定的节奏律动的推进中,想要在旋律声部作出音乐形象对比是不容易的。但贝多芬以丰富的调性对比手法,使音乐在这种定型节奏的慢板中富有内在的动力感。另外,为了强调悲剧性的感情色彩,除了呈示及再现部有两次收句在关系大调(E大调)作短暂的过渡外,其余大量篇幅都在各种不同小调调上起伏进行,充分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哀伤、叹息等压抑的情绪。从第24小节开始的中段,显然是用了呈示部的主题加以引伸发展;接着在第28小节低音部出现了长达12小节的属音持续音(Dominant Pedal Point)升G,这都是奏鸣曲式中常用的手法。贝多芬在这一乐段中以精练的笔触,刻画了沉重、彷徨及无奈的内心世界。这些感情的表达都强化了这个乐章悲剧性的音乐效果。第一乐章结束时,乐谱标有Attacca Subito il Seguente(不中断地连续演奏)的指示。由于第二乐章的降D大调与前乐章的升c小调是同主音大小调关系,当直接进入第二乐章时,主音不变,但三级音的升高半音,骤然带来明亮的色彩转变,加上小快板的速度安排,自然地突出了两个乐章的音乐形象对比。过去有人根据《月光》的标题,把第二乐章附会为“月夜下仙女们的舞蹈”。这当然亦不可能是作者的真正构思。李斯特倒将这个乐章比喻为“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枝花朵”,我觉得这才是最恰当地点出了这个乐章的内在含意。“花朵”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有如困境中的一线生机或黑暗中的一道曙光。这样去领会就更符合贝多芬具有的刚强性格及坚强的斗争意志。   第二乐章同样以三段曲式写成,篇幅不大,起到前后乐章的间奏作用。音乐的末尾同样有“连续演奏”的指示。暴风雨式的第三乐章,以第一乐章开始的三连音升C、升C、E为依据,铺开了连续进行动力十足的分解和弦音群。作者在严格的奏鸣曲式基础上,给整个乐章贯注了无比的激情,将音乐的感染力发挥到最高的境界。这个乐章是整首奏鸣曲的重点所在,更是贝多芬许多杰作中之杰作。   这是钢琴音乐中之精品,CD版本自然数不胜数。名家们的演绎手法也确是五花八门,各抒己见。现在根据不同时期一些钢琴大师们留下的录音试作一点比较介绍。   1.阿图尔?施纳贝尔(Artur Schnabel,EMl 763765 2)   这位著名的奥地利钢琴家于1927年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中.在德国柏林演奏了贝氏全套共32首钢琴奏鸣曲,后来在伦敦由1932年至1935间录成唱片,被誉为贝多芬钢琴音乐之演绎权威。他是贝多芬的第三代传人,对贝氏音乐精髓有深刻的理解和研究。由他花了多年时间所编订的贝氏全套奏鸣曲乐谱,至今还是我们深入探讨学习及演奏贝氏钢琴作品的珍贵文献。他的演奏十分重视原作意图,对原作乐谱的每一指示都经过精心的处理。弹奏技术表现出高度的控制能力,因此能弹出清晰的音乐横向线条,力度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