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观众“兴趣热点”浅探
所谓“兴趣热点”,也就是“观众普遍对什么最感兴趣”。这一问题往往对剧作家们的创作起着先决性的影响作用,它足以在或长或短变化不尽的某一段时限内导致某种“创作热”的出现,因而对一位剧作家的一生或者某一阶段的创作乃至于他个人整体艺术风格的形成都会打下深深的烙印,甚至关系到他一生所走的艺术道路。因为观众最感兴趣的东西,常常会成为剧作家们最热衷的“抢手货”或“热门题材”。当然,“兴趣热点”常带有不稳定性或阶段性、时尚性,因而也就有兴趣热点的转移,这与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与某一时期特定的社会风俗、政治背景、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变化乃至于某些舆论导向、“长官意志”、政策规定等等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密切关系。戏剧以及电影、电视剧创作上曾经有过的、可戏称之为“三一律”(亦即一阵风、一窝蜂、一刀切)的现象,也是有足够的历史教训可供我们汲取和反思的。然而,尽管热点会迁移,升温降温也会有“世态炎凉”的冷热变化,但从古今中外戏剧文化发展史宏观地来看,对于“观众普遍对什么最感兴趣”这一问题还是大体上有一定规律或模式可寻的。本文拟总结概括出以下几种常见的兴趣热点:
其一,对故事情节最感兴趣。这已成为千百年来中外观众所普遍具有的传统兴趣。古希腊悲剧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都是将故事情节放在一部剧作的首位,中国古典戏剧美学中也早有“第一要事佳”的理论。虽然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某些电影导演在致力于现代主义电影新观念的实验探索时,曾提出“打倒故事与情节”的口号,但事实上,故事情节仍然在广大观众中占有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这是因为,故事情节本身所具有的“含金量”亦即“兴趣价值”是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它能使观众从中享受到巨大的审美愉悦。贝克在《戏剧技巧》一书中就以“从头到尾都充满兴趣的运动”来给情节下定义。“情节剧”、“佳构剧”、“推理剧”、“悬念剧”、“娱乐片”、“灾难片”以及战争、武打、破案、惊险等一类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之所以至今仍然拥有众多观众,其原因就在于这些观众的兴趣重点,是希望通过具有丰富性、生动性甚至刺激性的故事情节而使自己得到娱乐。而娱乐,正是戏剧、电影、电视剧所应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或基本的社会功能。
其二,对人物性格及其发展变化最感兴趣。由此而导致“性格剧”、“群像展览式戏剧”等一类戏剧样式的产生。如霍普特曼的《织工》,高尔基以《在底层》为代表的几乎全部剧作。再如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日出》、《北京人》,老舍的《茶馆》、《龙须沟》,夏衍的《上海屋檐下》,陈白尘的《阿Q正传》,李龙云的《小井胡同》,李杰的《田野又是青纱帐》等等。这些剧作的产生,标志着中外戏剧美学思想发展史上的重大进步和突破,同时也反映出现代观众审美兴趣水平的提高和兴趣领域的拓宽。早在八十多年前,贝克就指出,由于近代戏剧创作中性格描写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人物性格的兴趣也越来越大,所以,只有性格描写得很成功的戏剧作品才能令观众喜爱。贝克甚至认为,之所以强调剧作中要有一个好的故事,其原因正在于“故事是增加对性格描写的兴趣的”。
其三,还有一种观点,主张在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这二者的兴趣选择上不要搞非此即彼,而是强调让观众同时对这二者发生兴趣,因为这两种兴趣在观众的审美过程中是相互加强的。前苏联戏剧理论家霍罗道夫就认为,戏剧冲突与人物性格的发展和不断的“揭露”,这二者共同构成“观众对剧情产生兴趣的基础”。 ①英国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琳也指出,千万不要以为引起观众的兴趣只要依靠“想出适当的故事轮廓、动作和情节”就可以奏效,“关键在于,要使观众对情节和人物同时发生兴趣”,其理由是,如果观众对人物不感兴趣,尤其是对人物不熟悉,对人物缺少同情或憎恶等感情投入,那么,不管多么紧张、巧妙而曲折的情节都不会对观众产生兴趣盎然的效果。②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规律性的认识,我们不妨称之为 “兴趣规律”,亦即由于情节是由人物的一系列具体的实际行动所形成的,情节又是用来揭示人物命运的,因此,必须使观众与剧中人物建立某种感情联系(即“移情”作用或称“自居”作用),才能充分刺激起观众对情节和人物的双重兴趣。例如传统剧目《赵氏孤儿》,正因为我们在感情上对无辜遭戮的忠臣赵盾及其遗孤寄予满腔同情,对奸臣屠岸贾充满仇恨,所以,才兴趣倍增地关注着搜孤救孤的情节是如何展开和变化的。所以说,人们对剧中人物“感情移入”的程度是与他们对情节的兴趣成正比的。
其四,又有人认为观众对剧中人所面临的种种戏剧性情境最感兴趣。威廉?阿契尔认为,首先把人物放到戏剧性情境之中去,然后再描写他在面临情境的严厉考验时所做出的反应,这才是“最高的戏剧的趣味”。狄德罗在其《论戏剧艺术》中则认为,情境比情节、性格等都更重要,因为“没有什么比情境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例如法国存在主义剧作家萨特在19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