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火”凉山.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火把“火”凉山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南至金沙江,北到大渡河。东临四川盆地,西连横断山脉,是中国彝族聚居最多的地区。火把节是彝族一年一度传统的重大祭祀性节日。火被凉山彝族视为灵魂,彝族谚语称:“汉人敬官、彝人敬火”,这是由他们生存的特殊环境所决定的。在凉山著名的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里,火是从天而降的,火的彝语是“木都”,“木”意为“雷”,而“都”为燃,燃烧的意思。火把节期间的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选美等。山地彝族的火把节最完整,最丰富保留着人类群体文化演进的历史轨迹,渗透着一种“狂欢化”的民俗精神,传达着素朴的生命观念和生活态度,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较量   布拖火把节   火把节古老民俗保持得最完美,最具特色最隆重的要数四川凉山州的布拖、普格两县,是凉山火把节的中心,被誉为“火把之乡”。我们在火把节前一日的下午来到了布拖县城,街上已经有很多盛装的男女,男子大多身着斜对襟的黑色上衣,前襟有三个圆形的银饰。女子顶着沉重的头饰,用纯银制成,走路的时候都有点跌跌撞撞,时不时需要用手扶住头部,据说一个女子全身的首饰价值三四万元。孩子们穿着鲜艳的百褶裙开心地旋转,直至嬉笑着跌倒在地面上。   次日一大早我们随人流涌动到火把场。仪式即将开始,我被列于两侧的盛装彝族女子所吸引。她们身材健美高挑,手持黑红黄三色图案的传统漆器酒杯。我喜欢其中几个肤色黝黑,眼神生疏的女孩,她们额头中分的发式带有古典气息,天然的古铜色肤色显得很高贵,而另外那些刻意抹满了白粉的脸却略显廉价。   特木镇、木尔乡、九都乡、沙洛乡、拉达乡、乌科乡、拖觉镇、龙潭镇、补洛乡、俄里坪乡十个乡镇的盛装队伍依次走出,尽管当时气温有将近三十度,女人们的服饰依然一丝不苟,银饰的扣子将领口紧紧扎住,身披质地看上去硬挺的羊毛毡,称“察尔瓦”。不同地区的服装在款式上有各自的特色,相同的是都打一把黄伞。近年来尼龙绸的黄伞取代了传统的油布伞,油布伞不仅厚实,色彩看上去也更加沉着,而黄绸布伞显得更鲜艳。青年男女白天在火把场的黄伞下认识,晚上就隐藏在包谷林里谈情说爱。所以火把节也被称做。“情人节”。   仪式过后,赛马是火把节的高潮。凉山盛产建昌马,这种马个头小但矫健敏捷,速度快,是赛马的最佳选择。建昌马,以其产区曾名建昌,素以产良马著称而得名。唐宋时代所称的“蜀马”,即包括建昌马,据《西昌县志》载,建昌马曾作为贡马。从这些史料与凉山彝族自治州出土的东汉时期的陶马,铜马蹄、基砖上的车马出行图等文物来看,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当地即盛产良马。建昌马体质结实干燥,体格较小,头稍重,多直头,眼明亮有神,耳小灵活,善走崎岖险要的山地。这些马个头虽很矮小,出场时却兴奋无比,动力十足。骑马的都是十几岁的小孩,不带鞍子骑滑马。一人牵马,一人爬上马背,待一发令,牵马人手里缰绳一松,几匹马飞奔而去,背后烟尘弥漫。斗鸡是小朋友们的项目,小孩一个个抱着自己的鸡,都气宇轩昂地,很是神气。第一次看见鸡能飞那么高,同事的相机定格了一只鸡在半空中的扫堂腿,功夫很是了得。   斗牛,赛马,斗鸡其实斗的都是主人的名气,都是在较量人的智慧。彝族有谚语:“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虎靠花纹跑山林,人靠名气走天下”。斗赢了,是主人的名声,斗输了,是主人的耻辱。      刺激   普格西洛火把节   凉山普格县西洛的“日都迪散”是彝族传统火把节的发祥地,“日都迪散”彝语是水草丰茂的平坝。这里能看到最古老的火把场,一块山顶自然凹陷的圆形场地,如同一口大锅,“锅底”在进行各种竞技,观众在“锅沿儿”上分布得密密麻麻。   斗牛开始了,这是火把节的核心内容。赛场外,主人就在做着各种准备,有人正用啤酒瓶的碎玻璃将牛角打磨得更尖。比赛开始,牛被主人从场外牵进,初始还比较安静,主人在旁边用长棍提示它对手的方向,一旦顶起来,就很激烈。有的牛眼睛怒睁,布满血丝,看起来很是凶猛,而有的牛还没过两个回合就调头落荒而逃。斗牛以一方将另一方逐出场地为胜。斗牛场上有个新的牛品种“西门塔尔”,是近年从国外被引进的,背上突起的肩胛没有那么高,据说是肉的产量很大,质量很好。   斗牛场里没有任何护栏,人畜混杂,但是牛的方向不定,一头牛向一个在近距离拍摄的摄影记者猛冲过来,避之不及,他相机上的长焦镜头被撞飞出去,只剩下他手持着机身站在原地愣神。两头牛有时候也会一路顶到观众群中,但彝人都身手敏捷,哄笑着迅速四散开来。估计观看斗牛一半的乐趣来自于牛冲过来时候的刺激,如同西班牙的奔牛节每年吸引如此之多的人,大抵都是出于追求冒险刺激的心理。场地里的赛马规则与布拖不同,属于追逐赛,两匹马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而是从圆形场地的两侧同时起跑,以一匹马追上另外一匹为胜。火把节赛赢了的骏马称为“达里阿宗”(古代的神马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